五千年来,中国王朝发生了变化,风云动荡。接下来,我们将为您带来相关文章
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明末农民起义军进攻北京,太监曹化淳打开彰义门,李自成率军蜂拥而至。崇祯皇帝别无选择,只能在太监王承恩的陪同下登上煤山,上吊殉国。200多年的明朝结束了。
那么,值得讨论的是,崇祯皇帝为什么不选择在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前逃跑呢?另一个计划?俗话说,留在青山里,不怕没有柴火,死了,什么都没有?
此外,当李自成围攻北京时,崇祯皇帝为什么不号令天下兵马勤王呢?
在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前,崇祯皇帝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下令让天下兵马勤王。
见《明史 庄列帝纪记载:丁亥,诏天下勤王。
然而,在这个时候,明朝风雨飘摇,摇摇欲坠。俗话说,大楼会倾倒,独木难支。这时,内忧外患,各地将领,死亡,死亡,死亡,没有能力再来勤奋之王。
李自成陷宁武,周遇吉战死。三月庚寅,贼到大同,总兵官姜瑰降贼,巡抚都御史卫景媛被执,自吊死亡。
形势危急,不能坐以待毙,不能等死。在这种情况下,左都御史李邦华和右舒子李明瑞要求朝廷南迁,并要求王子抚养江南。然而,崇祯皇帝拒绝了他们。
《明史 庄列帝纪记载:命廷臣上战守事宜。左都御史李邦华、右妃子李明瑞请南迁及太子抚军江南,均不允许。
皇帝拒绝逃跑或南迁。然后,只有一个结果,他只能在北京等待死亡。此时,在明朝,没有人能抵抗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扭转局面。
在军队的压力下,包括一些太监在内的许多人投降了李自成,甚至打开了大门。最后,崇祯皇帝绝望地上吊自杀。
为什么崇祯皇帝宁死不逃?逃跑可能还有一线希望。
崇祯皇帝曾对建议南迁的大臣们说,国君为国而死,我还能去哪里?
《明史 庄列帝纪记载:辛毛,李建泰请南迁。任晨,召廷臣在平台上,示建泰疏,说:“国君死亡,我怎么去?”李邦华等人请太子抚军南京,不听。
崇祯皇帝已经下定决心与国家共存,永不逃避,永不偷生。从这个角度来看,崇祯皇帝还是很有骨气的,比南宋宋高宗赵构强多了。赵构逃了一辈子,贪生怕死,一点骨气都没有,令人鄙视。
崇祯皇帝去世,明朝灭亡,但史书对崇祯皇帝的评价仍然很高。
史书认为崇祯皇帝是一位非常勤奋的皇帝。他雄心勃勃,努力工作,吃零食,事事亲力亲为。然而,他没有治国之谋,也没有任人之术。此外,明朝的内部已经腐朽。他从朱由校手中接管了一场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他的亡国也是不可避免的,他无法回到天堂。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崇祯皇帝没有逃跑。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