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明有丹书铁券,为什么李善长终于难逃一死?


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人。明朝开国功臣。你知道吗?接下来我给你解释一下。

李善长是明朝的开国丞相,与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常遇春的儿子常茂合称为开国六公。他早年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可谓功不可没。

就这样,洪武三年大封诸侯时,李善长成功被授予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崇拜中书左丞相,并授予他丹书铁券,可以避免二死和儿子一死。结果,即便如此,他还是逃不过朱元璋屠杀英雄的刀!

明明有丹书铁券,为什么李善长终于难逃一死?

虽然李善长没有直接在战场上为朱元璋杀敌或提出建议,但他把大后方的粮食运输等问题处理得井井有条,就像汉代的萧何一样。在后来的诏书中,朱元璋也愿意把它比作萧何来表扬他。

李善长的外表宽厚温柔,但私下里他经常对别人苛刻嫉妒。他心里总有一些小九九。例如,有一次,当他和同朝的老臣刘基争论法典时,他直接辱骂对方,告老归乡。

还有一次,洪武元年,朱元璋正式立朱为王子后,准备将李善长立为王子的年轻老师。面对老朱的热情邀请,李善长战战兢兢地说自己才华横溢,不敢承担这么大的责任,于是拒绝了。

虽然李善长从小就没有读过很多书,但这个人非常聪明,足以成为王子的老师,所以他继续要求他担任王子的年轻老师。

李善长再次以胸无墨的方式推脱,这种反复的让步,不禁让朱元璋产生异心,怀疑他的忠诚。

后来,随着张昌、杨宪、王广阳、胡卫勇相继受罪,李善长仍然像一个无事可做的官员。当时,他在朝鲜的权力已经达到了顶峰,这意味着他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为朱元璋下一个想要屠杀的人。

洪武二十三年,77岁的李善长,做了很多事情都有点力不从心,也无法约束下属的官员。

有一次,李善长想建造自己的住宅,于是跑到同信国公汤和那里借了300名卫兵。顺便说一句,汤和告诉李善长他在朝鲜悄悄听到的。

两个大人物这样来来往往,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朱元璋的怀疑。然而,一根导火索爆发了它。

明明有丹书铁券,为什么李善长终于难逃一死?

四月,导火索终于出现了。李善长请亲戚丁斌免受株连。不幸的是,丁斌以前在胡卫庸家做过事。

朱元璋的疑虑很大。经过一番调查,他发现李善长涉及到供词。消息传出后,许多人立即向中国举报了李善长的各种违法行为。

这些证据至少表明,李善长在胡卫庸案之前就知道对方有不当行为,但他没有向朝廷报告,而是选择观望和思考两端。

朱元璋以此为由,将李善长全家70多人全部处死,手中的丹书铁券,一点用都没有。

李善长死得很委屈,说他谋反的证词,都是单凭口说,根本不足为证!


明明有丹书铁券,为什么李善长终于难逃一死?明明有丹书铁券,为什么李善长终于难逃一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