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历史书还是一些与历史有关的小说演义,都会记载,当顾问给他的主人提出建议时,他通常会提出上、中、下三个政策。当主人做出选择时,事实上,他往往不会选择最好的政策,而是经常选择最好的政策,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事情呢?接下来,带来历史真相。让我们看看!
事实上,这里反映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领导思想。这种领导思想不仅受到古代主人的高度重视,也受到一些有见识的领导人的认真研究。
这种领导思想是关于“谋”和“断”的。
李世民是第一个书面化“谋”和“断”问题的人。李世民认为,他的两位首相房玄龄和杜如晦,房玄龄善于“谋”,但不善于“断”;而杜如则不善于“断”,但不善于“谋”。李世民认为,他有两个宰相,一个负责“谋”,一个负责“断”,因为他同时有房玄龄和杜如晦。因此,李世民的领导应该非常舒服。
@ 如果你想把一个“主人”当成一个优秀的人,那么他的才华一定要有“谋”和“断”。当然,像方玄龄和杜如晦这样有谋有断的人很少。一般模式应该是顾问负责“谋”,主人负责“断”。
三国时期有两位主人公,一位是袁绍,另一位是曹操。曹操“只有才能”,有很多顾问。事实上,袁绍有很多顾问。虽然袁绍出生在一个“四世三公”家庭,但他可以放下他的礼貌。当时,中原的许多顾问都跑去参观袁绍。
然而,官渡之战的结果是曹操赢了,袁绍输了。袁绍失败的原因不是没有人给他建议。当时有很多人这么做了,但袁绍自己不能“打破”。他不能下定决心,优柔寡断,不知道哪个想法好。
此外,这些顾问经常从相反的角度帮助袁绍提出建议。有些人说左边,有些人说右边。有些人说,有些人说。那么,袁绍无法明确判断应该选择哪一种。
例如,当曹操和刘备打架时,一位顾问告诉袁绍,这是他出兵攻打曹操的最佳时机。但袁绍不能下定决心,最终耽误了战斗机。
曹操是不同的。同样,曹操也有很多人给曹操建议,曹操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例如,在官渡战争之前,有些人主张曹操作战,有些人主张他投降。曹操坚决支持这场战争。这就是曹操的决策能力。
官渡大战前,许游去找他。许游给了他一个主意,让他攻击袁绍的粮食工资,烧毁袁绍的粮仓。曹操认为这真的是一个好主意,他立即执行了。
显然,曹操的判断能力明显高于袁绍,所以他最终能够获胜。这也表明,对于领导者来说,“断”比“谋”更重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谋士要说上、中、下三策。
一个优秀的主人,必然会有很多谋士。如果一个顾问想脱颖而出,引起主人的注意,甚至让主人只关注他,而忽视其他顾问的存在,他会同时谈论中下三种政策。既然已经谈到了上策、中策、下策,那就意味着他已经说完了所有谋士能说的话。既然他已经说完了,别人还能说什么?自然无话可说。想说也是别人说的,当然也不会引起主人的注意,
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场馆,当我们自由发言时,很多人往往会先发言。他为什么先说话?他必须先说出这些话。如果别人先说这些话,他就无话可说了。
由此可见,所有提出上、中、下三策的顾问,其实都是想独自占据麦克风,独自控制话语权,不给其他顾问留下生存空间。
为什么刘备这么喜欢庞统?庞统给了刘备三策,一个庞统配得上一大群顾问,别人就不用了。
那为什么君王一般会选择中策呢?
君王选择中策,其实是君王追求“稳定”的表现。
国王不同于将军。如果一个人是将军,他可以在战场上大胆追求,希望出人意料地获胜。但如果他是一名领导者,他将首先考虑撤退和一个完美的策略,然后才能实施。他知道,如果他失败了,那就意味着整个军队都消失了。
韩信和诸葛亮都从蜀国出发,攻打中原战争。但是韩信打得很好,但是诸葛亮的战绩很一般。这就是韩信和诸葛亮的角色不同。韩信只是一个将军,他会兵行险处,希望能有意想不到的运动战,打败敌人。诸葛亮会认为,如果这场战斗失败了,整个蜀军的损失将是巨大的,他也将承担责任。这样,诸葛亮在朝廷中就没有独特的发言权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上策是出奇制胜的策略;中策是有退路的策略;下策是失败的策略。
@ 大师们选择中策,更多的是求稳求全,以免造成太大的起伏和动荡。
揭秘:为什么古代谋士要给主人三策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