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努尔哈赤公开反叛明朝到康熙皇帝收复台湾,在过去的70年里,有大量的明朝将军让清朝(后金)头疼,其中最讨厌的是袁可立。为了消除袁可立的影响,清朝在过去的300年里不遗余力地阻止了他。那么,袁可立是谁呢?为什么他会被清朝如此深深地憎恨呢?
袁可立来自河南省遂州市。万历十七年(1589年)考入进士,历任苏州推官、巡城御史、左通政。居官期间,他以不阿附权贵、敢为人民请命为名,因直言不讳的劝诫激怒了明神宗,被罢官回籍26年。明朝光宗即位后,袁可立被明廷重新使用。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3月,作为右都御史巡抚登莱,负责整顿当地防务,规划对后金作战,收复辽东失地。
袁可立刚到任便派出7000多名军队,与山东巡抚赵彦一起消灭了多年来患山东乱军,并成功招募了4.7万名精悍叛军。扫荡乱军后,袁可立按照戚继光的“水军先习陆战”法,在辖区内组建了一支拥有4000多艘战舰和5万多名总兵力的水军陆战军队。这支军队不仅装备精良,而且战斗力强。在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努尔哈赤的噩梦。
袁可立知道联合作战的重要性,于是与主持辽东防务的部队增加了侍郎孙承宗、天津巡抚李邦华、毕自严、平辽总兵毛文龙、登莱总兵沈有容等人,共同规划实施后金作战,收复辽东。同时,袁可立还沿海岸线修建了炮台,并在近海岛屿上设立了据点,有序推进辽东半岛。
经过近三年的经营,过去混乱、防务放松的登莱地区外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海上战舰云集,而且经济发展迅速。一度出现了“屯田农幕,处处相望,无数商船和战舰在近岸流浪”(见朝天记录)的繁荣景象,商业繁荣为袁可立进一步发展军备,收复辽东提供了充足的资源。
在军备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后,袁可立正式与驻扎在皮岛的毛文龙作战,于天启三年(1623年)7月收复辽东要塞金州卫。随后,袁可立勇敢地扩大了张盘等人的成就,先后征服了复州、盖州、旅顺、红嘴、望海、永宁等要塞,使后金“四卫空第三,沿海400多英里的奴隶被遗弃,不敢说话”(见《明溪宗实录·卷36》)。
努尔哈赤为了夺回失地,多次派出八旗强队反击,但每次都被早有防备的袁克利打败。特别是在当年10月的旅顺防守战中,在登莱总兵沈有容的指挥下,将军张盘在旅顺城下设伏,夜间袭击后金,使后者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以至于“装备和枪支被抛弃并奔跑”(引文同上)。第二年第一个月,后金军再次袭击,最终以惨败告终。
据史料记载,袁可立担任登莱巡抚不到三年,连续七次与后金作战,均以胜利告终,使努尔哈赤吃尽苦头。当然,袁可立除了在辽东积极收复失地外,还取得了一项非凡的成就,那就是成功招募了努尔哈赤的女婿、后金汉著名将军刘爱塔,使后者弃金投明,为故国捐躯(详见《明溪宗实录》等书籍)。
在袁可立的辛勤工作下,明朝在辽东的局势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此时,他遭到了东林党和阉割党的批评,最终在天启四年(1624年)五月被解雇。袁可立上任后,辽东形势急转直下,收复据点相继沦陷。不仅如此,就连袁可立精心打造的登莱防线,也因为“登莱兵变”而土崩瓦解。10月,崇祯六年(1633年),精疲力竭、绝望的袁可立竿去世于遂州,终年72岁。
正元可立多次重创后金(清),并成功反对刘爱塔。清朝恨之入骨,入关后拼命抹杀他的事迹,禁止他的传记和作品,在编辑《明史》时拒绝为他立传。清朝对袁可立的仇恨如此之深,以至于在光绪十七年(1891年),大书法家董其昌写的“袁尚书大石坊”依然被遂州知州王枚以“年久失修”为借口强行拆毁。
然而,袁可立的成就是无法抹去的。随着清朝的灭亡,他的历史资料可以再次出现,让世界清楚地了解他的辉煌事迹。此时,清朝进入海关,实施了近300年来抹杀袁可立成就的政策。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清朝试图抹去某人的事迹,除了岳飞,只有袁可立。
明朝元帅袁可立的结局是什么?被清朝封杀近3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