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司马光,大家都会想到什么?下面介绍一下这个人的历史事迹。
秦朝的汉武和唐朝的宋祖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四位皇帝。宋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最尊重唐太宗李世民。司马光曾评论李世民是:
“太宗文武之才,高于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也有。”
唐太宗李世民在司马光心中能文能武,比上一代的所有皇帝都高。尧舜禹之后,没有人能比得上李世民。
司马光纵横历史,在写《资治通鉴》的时候,研究了宋朝以前的每一位皇帝,最后给了李世民这个评价。可见司马光已经成为李世民的“粉丝”。
然而,虽然司马光崇拜李世民,但这并不影响他对历史事件的公平看法。例如,在贞观十七年后,李世民做了一件不友善的事情,这让司马光坚决地评论道:多么可羞啊!这就是著名的“唐太宗悔改事件”。
和绝大多数皇帝一样,唐太宗李世民喜欢以婚姻的形式巩固唐朝政治。李世民有很多孩子,自然也有很多孩子。众所周知,李世民一生中为女儿后悔了两次婚姻。有一次,他答应把新城公主答应给魏征的侄子魏叔玉。然而,魏征去世后,李世民砸碎了魏征的墓碑,取消了婚姻。新兴公主与北方游牧民族薛延陀的婚姻也单方面取消。这起悔婚事件,影响很大。
薛延陀是北方的游牧部落之一。据《隋书》记载,薛延陀是铁勒部落的一个分支,是原匈奴的后裔,融合了薛延陀,所以被称为薛延陀。隋唐时期,北方不再是匈奴人的世界。当时,在塞北草原上疾驰的游牧民族是突厥人。
作为匈奴人的后裔,薛延陀为了生存,首先依附于东突厥,然后与东突厥反目成仇,前往西突厥。李世民登基后,他想消除东突厥的隐患。本着“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原则,他派人联系薛延陀,同意他们一起对付东突厥。为了体现唐朝的诚意,李世民还将薛延陀首领B的失夷男命名为真珠可汗。
唐朝东突厥灭绝后,李世民将10万名东突厥俘虏安置在河北至灵州,塞北广袤地区迅速被薛延陀占领。几年来,真珠可汗兼并了草原上的几个大部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薛延陀帝国”。为了让所有部落都屈服于自己,真珠可汗想嫁给唐朝。然而,李世民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恳求,但没有答应。
贞观十六年,唐代著名将领契保利回凉州探亲。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在路上被真珠可汗绑架。真珠可汗利用这个机会再次派使者到长安求亲。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答应和亲,不仅可以稳定北方的薛延陀,还可以让契碧何力安全回归。李世民认为和亲也是一种方式。它不仅避免了双方的战争,而且确保了未来几十年的和平。于是李世民答应把第十五女新兴公主嫁给真珠可汗。真珠可汗得知李世民答应,欣喜得手舞足蹈,不但释放了契碧的力量,还给唐朝送去了大礼。
契碧何力回到长安后,得知李世民同意和亲,非常生气。契碧何力劝李世民说:“汉朝与匈奴的和谐是匈奴的力量比汉朝强大。直到那时,汉朝才答应用女人来换取和平。现在,薛延陀的实力远不如唐朝。此外,他显然想利用唐朝女婿的身份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此时,我们同意与薛延陀和睦相处,这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经过契碧何力的劝说,李世民突然意识到和亲是一个错误的选择。所以我做了一个决定:后悔结婚!
“资治通鉴”云:
上乃下诏绝其婚,停在灵州,追回三使。
悔改婚姻的决定在法庭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例如,唐初著名的文臣和后来的首相楚遂良说:“陛下,作为天子,既然他答应和亲,他怎么能后悔呢!如果我后悔,不仅会让唐朝的臣民感到羞愧,还会激怒薛延陀,双方必须战斗。我在唐朝很强壮,也答应和附庸和亲戚在一起。最初,正义在我们的河边。现在你对别人失去了信任,但我们似乎不善良。”
当时几乎所有的大臣都说:
“国家既许其婚,受其聘币,不能失信戎狄!”
大臣们都认为,他们不应该轻易对别人失去信任。有人甚至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悔改婚姻的决定不仅不善良,而且在士大夫心目中也是一件“丑事”,损害了天子的威严。
最后,李世民坚持自己的观点,决定后悔自己的婚姻。然而,他的方式更为委婉,以薛延陀“聘礼不够,不尊重唐朝”为由拒绝了婚姻。
司马光虽然崇拜李世民,但对李世民悔婚的决定却十分不屑,甚至评价李世民:犹可羞!
司马光的原话是:
臣光说:“孔子说要吃,要兵,不要相信。唐太宗知道薛延陀不能结婚,所以一开始就不允许他结婚;如果是这样,那就是靠欺负和弃信而死。虽然薛延陀被摧毁了,但他还是很可耻!”
司马光是一名儒家学者,遵守“食物、士兵、不可信”的规则。他认为这个男人的大丈夫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对别人失去信任。作为唐朝皇帝,李世民既然答应和亲,即使发生了变化,也应该把信用贯彻到最后,不能欺负弱者,认为薛延陀不能打败唐朝,你可以随意后悔结婚。@ 当李世民后悔结婚时,他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可耻的事情。
笔者认为,司马光对李世民悔婚事件的评价纯粹是从儒家的角度出发的。古人相信“人无信不立”,所以司马光说李世民“犹可羞”没有错。但作为一名政治家,李世民从政治角度考虑悔婚。如果真的把新兴公主嫁给真珠可汗,也许不久之后,薛延陀就成了另一个“东突厥”,成了唐代的大麻烦。
@ 李世民悔改了他的婚姻,错误的是他一开始不应该同意这件事。但由于意识到和亲是错误的,及时纠正,作者认为这并不可耻。
揭秘:司马光在历史上崇拜李世民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