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为什么贾鲁治理黄河时会导致红巾军起义?


贾鲁治理黄河,却意外导致红巾军起义,是长期计划还是胡说八道。下面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每一次黄河泛滥,都会给两岸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黄河的治理,一直是我国治河史上的大事。然而,除了完成防洪防灾的目的外,以往的河流治理有时会给沿岸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甚至造成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动荡。这首歌《黄河早期开始》是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制作的。在贾鲁治河之前,它反映了元朝在此之前治河的现实。其目的是为即将到来的贾鲁治河提供参考。

为什么贾鲁治理黄河时会导致红巾军起义?

从金代起,黄河改道,淮河流入海中。远离黄河的元朝建都,对黄河防灾重视不够。黄河不得不整治,直到黄河威胁到大运河。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五月,黄河白茅堤决口,六月金堤决口,沿河城镇遭遇水灾,黄河水溢入会通河,威胁运河安全。朝廷就水患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到正九年,元顺帝命令群臣讨论治河,丞相脱召大臣讨论治河方略,贾鲁(1297)~1353)力排众议主张“河必当治”、“必疏南河塞北河”,提倡黄河整治。贾鲁提出了两种治理黄河的方案:一是修建北堤,停止决口,成本小;二是采用疏浚、堵塞的方法,使黄河向东改道,恢复原水道。那时,贾鲁这两个方案都没有被采纳。到了九年闰七月,黄河灾情更加严重,复出的脱脱深感问题更加严重。元顺帝抓紧治河计划,召集群臣讨论治河计划。参加讨论的大臣们纷纷议论,提出了各种方案。贾鲁以都运使身份参加了这次讨论,并重新提出了他的治河二策。宰相脱脱脱力排众议,采用贾鲁的第二种方案,决定开始治理黄河。

贾鲁的这两个方案,都是经过实地考察,并针对实际问题提出的,具有很大的可实施性。但第一个方案是针对元朝财政不足,只是为了保持目前水运和盐场的安全而提出的。这是北堤的建设。虽然费用低,劳动力节约,但北溢到山东的河流在沛县形成了巨大的湖泊。此后,洪水排放能力较小,使洪水无法排放,只能停留在沛县周围。新建的北堤只能防止河水继续灌溉,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黄河中下游再次遇到特大洪水,新建北堤仍有被冲决的危险。到那时,旧积水还没有排出,新洪水又溢出,会加剧灾情。第二种方案是当时历史条件下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案,采用疏塞并用的方法使黄河恢复故道。这个方案,项目规模大,时间、人力、物力、财力都会大大超过第一个方案,但效果更好,既能解决黄河洪水问题,又能保证运河和盐场的安全。

到正十一年四月,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大使,进秩二品,授予银印。领导河南、河北诸路军队,发汴梁、大名等13路民工25万人,庐州等18翼军2万人投入治河。这次治河的主要方法是疏浚、疏浚和堵塞。首先,我们应该疏通从黄陵岗到哈只口的黄河故道,以及从凹里村到杨青山的减水河。两者全长280英里。@ 主要项目是堵塞白茅决口,这是决定治河成功的关键。经过7个月的治理,白茅决口在11月成功堵塞。黄河回到了老路,与淮河相遇,向东流入大海。贾鲁回朝,向顺帝上《河平图》。石船堤防水法在堵口技术的重大创造中取得了成功。项目结束后,贾鲁被召回首都,晋升为荣禄大夫、集贤大学士。12年8月,随从丞相脱离进攻徐州起义军芝麻李。同年冬天,贾鲁奉命与总兵月哥察儿围攻濠州,直到十三年五月,死于军中,年五十七。

为什么贾鲁治理黄河时会导致红巾军起义?

贾鲁为官恪尽职守,特别是在治理黄河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总结前人治理黄河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疏浚、疏浚、堵塞等治理方法结合起来,勒回泛滥的黄河,确保运河安全,有利于水运顺利进行,使黄河下游相对稳定。贾鲁治河的表现值得肯定。同时,元顺帝命翰林学士欧阳玄制“河平碑”,编写《至正河防记》,记录治河的经历、方法和经验。这也是治河文献第一次详细记录治河方法,为后人治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但贾鲁治河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黄河的泛滥导致人们流离失所,人们不谈生活,加剧了元末的社会矛盾。贾鲁治河时,又劳民伤财,整个治河工程费用极高,据统计,总费用为中统钞184.5636锭。古代治河史上罕见的大型工程。巨额开支增加了人民的负担,治河民工受到治河官员的克扣和驱使。正如诗中所写:“驱逐丈夫就像驱逐囚犯”、“饥饿半欲死,驱逐长河”,加剧了原本深刻的社会矛盾。红巾军领袖韩山通和刘福通利用这个机会发动了元末农民大起义。


为什么贾鲁治理黄河时会导致红巾军起义?为什么贾鲁治理黄河时会导致红巾军起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