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为什么古代顾命大臣的命运大多是悲惨的?


“顾命”一词来自《上书·顾命》。《上书·周书》是周朝初年的重要文献,记载了周成王病重召见几位大臣,顾命他们协助儿子康的过程。从那以后,中国历史上就有了顾命大臣的说法,而此时的顾命大臣只是辅助朝政。

然而,在秦朝出现了指鹿为马的赵高之后,顾命大臣开始直接摄政。摄政就是代替皇帝负责朝政。本来能被选为“顾命大臣”的人,一般都是官员中的佼佼者。他们一般都比外戚更谨慎,整体表现远强于外戚。

为什么古代顾命大臣的命运大多是悲惨的?

然而,随着顾命大臣权利的不断放大,历代顾命大臣中的许多人认为自己可以代天摄政,所以他们为所欲为,横行霸道,甚至凌驾于皇帝和后宫之上。结果,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死于死亡。

纵观几千年来“顾命大臣”的历史,顾命大臣似乎风光无限,威望四面八方,其实只是一项绝望的工作。人们常说“无限风光在险峰”,风景和风险往往相伴。

通过“顾命大臣”的表面风景,不难看出这其实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位。秦朝的赵高,作为顾命大臣,几乎可以指鹿为马,远远可以呼风唤雨。废除皇帝完全取决于他自己的想法,但最终,他不仅在不同的地方,而且还被摧毁了三个家庭。600多年后,在南宋初年,几位顾命大臣成为他们拥有皇帝的鬼魂。

南宋宋武帝刘裕临死前,将少帝义符托付给徐羡之、谢晦、傅亮等大臣。然而,仅仅两年后,年轻轻浮的少帝义符就被这些大臣废为营阳王,很快就被中书舍人邢安泰用门锁杀死。为宋文帝,徐羡之等立即迎奉武帝第三子刘义隆入奉皇统。第二年,徐羡之等人奉表归政,文帝亲政。又过了一年,徐羡之、傅亮、谢晦被亲政后的文帝一一杀害。那么,为什么这些顾命大臣要废除先皇遗训,另立皇帝呢?他们是如何被自己的皇帝杀死的?

为什么古代顾命大臣的命运大多是悲惨的?

原来宋少帝义符从小缺乏管教,养成了荒诞淫逸的坏习惯。当了皇帝之后,他更加肆无忌惮,做了很多疯狂的事情。但是,没有亲政,也没有对军国大政造成重大破坏。然而,“小时看大”,徐羡之等人不禁担心他将来可能荒谬误国。而且,这样一个迷茫的小皇帝,一旦亲政,如何对待曾经控制过他的顾命大臣,真是难以想象。因此,为了家国黎民,为了刘宋江山,徐羡之等人终于对宋少帝痛下杀手。但即使是为了家国黎民,为了刘宋江山,徐羡之等人也终于没能摆脱“顾命大臣”悲剧性怪圈的厄运。

据《宋书·傅亮传》记载,少帝死后,傅亮亲自到江陵迎接刘义龙。义龙一见到傅亮,就痛哭流涕地问少帝被废弃的情况。侍者“不能仰望”,而傅亮则“汗流浃背,无法回答”。刘义龙的哭声实际上表明,虽然少帝的死给他带来了一个登天的机会,但徐贤之等人的杀人行为已经深深扎进了他的心中。

清朝一千多年后,顾命大臣依然走不出风光无限、风险无限的怪圈。清朝历史上,曾三次任命“顾命大臣”,但一次都没有成功。第一个辅政大臣是摄政王多尔根。他是一个没有名字的皇帝,死后被尊为“义皇帝”,庙名“成宗”。可以推断,如果他死后被曝光的“逆节都实”不是暴死,顺治亲政是极其困难的。由此可见,多尔根的暴死不仅是天意,也是人心所向。

为什么古代顾命大臣的命运大多是悲惨的?

第二次,顺治皇帝吸取了家庭辅助政治的教训,并命令奥拜和其他大臣在临终前协助他的孩子,家庭正在监督他。出乎意料的是,事与愿违。奥拜的权力倾向于野外。没有人敢问。康熙通过“政变”搬倒了顾命的大臣奥拜,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能掌权的皇帝。

咸丰皇帝临终前,第三次任命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赞襄政务”。苏顺等人手握钦命,为所欲为,不把慈安、慈禧的帝后势力和以恭亲王为首的帝胤势力放在眼里。因此,皇后势力与皇帝尹势力相结合,发动了宫廷政变,即“辛酉政变”,一举摧毁了“赞襄政务”的顾命八大臣集团,代之以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联合主政,然后出现了慈禧太后的专权局面。以苏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在“新友政变”中全军覆没,根本原因不仅是政治力量对比不占优势,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他们为所欲为,鄙视对手,享受浪漫。


为什么古代顾命大臣的命运大多是悲惨的?为什么古代顾命大臣的命运大多是悲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