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社会,皇帝层出不穷,有很多特色的皇帝,比如放荡、暴虐、好酒、贪财等等。然而,在历史上,有一个更另类的皇帝,他实际上建议他的大臣受贿,作为一个宏伟的皇帝,并没有严格阻止贿赂的氛围,而是说服大臣腐败,这不是自我混乱的大纲吗?这样的皇帝,不起表率作用,如何治理国家?说到这里,皇帝到底是谁?他是唐代皇帝唐德宗李适。
唐德宗李适是唐肃宗李亨的长孙和唐代宗李豫的长子。他的母亲是瑞真沈皇后。他在位26年,在位初期大力提倡节俭,禁止各地的贡献和一切奢侈开支。@ 唐德宗还下令释放100多名宫女,让她们找到自己的幸福。当时,全国各地的人都称赞唐德宗,充分展现了一个有前途的国王的风格。
后来,“朱巴兵变”后,唐德宗似乎意识到了金钱的重要性。整个人发生了360度的大转弯,好像他改变了一个人。从那时起,他开始赚很多钱,完全失去了过去的光环。@ 唐德宗还经常派宦官直接向政府各衙门和地方政府公开索取,称之为“宣索”。有了唐德宗带头敛财的主人,下面就疯了。有一段时间,朝廷陷入了混乱,各级官员大多腐败,贪污受贿屡见不鲜。
当时朝中有一位廉洁自律、刚正不阿的宰相,他叫陆志,常值宿内廷,向皇帝提出建议,参裁可否,又称内相。正直的陆志对唐德宗的做法非常不满,所以他严格地向唐德宗写信,希望唐德宗能严厉打击腐败和贿赂,纠正大纲。唐德宗根本没有把陆志的话放在心上。在未来的日子里,他更加肆无忌惮地收钱,纵容臣下受贿。同时,他还建议首相陆志接受官员的礼物。
据说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二月的一天,很多官员来北京给宰相陆治送大量礼物,都被拒绝了。唐德宗知道后,他开导陆志说:“爱清,你太诚实和谨慎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官员来长安给你一些礼物。这是人之常情,但你都拒绝了,不接受。你不是世俗的。接受马鞭、鞋帽等小礼物并不重要。”
唐德宗的言下之意是陆志,你应该接受官员的礼物。说白了,就是劝臣子受贿。据《资治通鉴·唐纪五十》记载:“清清太谨慎了,所有的道都拒绝了,怕事情不通,比如鞭靴,受了也没什么伤害。”
唐德宗劝臣子受贿,那是因为他自己赚了很多钱。唐德宗作为一个国家的国王,自己收钱,朝鲜和世界各地的许多官员肯定会效仿。这对正直的陆志来说是绝对不可忽视的,所以他的正义令人敬畏,他对唐德宗说:“贿赂一开,就会成为灾难,收到小礼物就会形成大腐败。”唐德宗听后立刻哑口无言。
当然,对于像唐德宗这样喜欢赚钱的皇帝来说,陆志确实是一个非常艰难的绊脚石。再加上裴延龄的家庭仆人,他终于在贞元十年(公元794年),陆志被唐德宗解雇,搬出了法庭。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唐德宗去世,王子李念为唐顺宗,并下诏召回陆治回朝。诏书到达陆治居住地前,陆治去世,享年52岁。唐顺宗被追封为兵部尚书,并被称为“宣”。
皇帝劝臣子收受贿赂。这就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