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国家”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独特概念。“国家”与“家”密切相关。国家由家庭组成,只有有了国家才有家;家是国家的细胞,家庭和一切都很繁荣。治国始于治家。“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央纪检监察部网站和客户推出了“中国传统家庭规则”,带您接近那些充满温暖和智慧的传统家庭规则,吸收精华,去除渣滓,继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庭和国家”文化;与时俱进,培养新时代良好的家庭作风,使数百万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杨石(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南剑将乐(今福建省三明市)人,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北宋西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第,历任汀州司户参军、浏阳、余杭、萧山知县、国子监祭酒、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
杨时求知若渴,尊师重道。元丰四年(1081年),杨石前往河南省颍昌,拜程浩为师,勤学好问,学习成绩优异,与游紫、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弟子”。在学成辞归之日,程浩目睹了这样一句话:“五道南。程浩去世后,又师从程颐,虽年过不惑,但仍诚恳求教,非常尊敬老师,留下了“程门立雪”的千古故事。杨石一生精研理学,尤其是他“倡道东南”,为闽学的兴起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人誉为“闽学鼻祖”。他的哲学思想继承了二程思想体系,对朱的理学思想体系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程氏正宗”。杨时有许多关于杨龟山先生文集的故事。
杨石纪念馆位于杨石家乡乐县古勇镇电信巷6号,由建于1735年的杨石贞节坊改造扩建而成。车间由拱门门楼、正堂、后厅、边厢房、前、中、后三个天井组成。正堂宽五门,深四间。建筑精美,布局合理,古色古香。它曾经是杨石后裔祭祖的祠堂。
2008年,乐县将杨氏贞节坊改造成杨时纪念馆。现占地面积970平方米,建筑面积660平方米。它由展览馆、工作室、接待室、乐阳时代研究协会办公室组成。博物馆收集了20多种关于杨石的历史资料、60多幅图片和图表。展览内容分为六个主题部分:前言、故里渊源、倡道东南、杨石精神、流芳千古、编后语等,更好地展示了宋代著名理学家杨石的人生事迹和理学思想。杨时纪念馆是杨时后裔在国内外寻根致祖的重要活动场所。
宋政和五年(1115年),杨时亲自编辑了乐杨氏第一部《弘农杨氏族谱》,制定了杨时十项家训。言简意赅,发人深省。此后,各朝代的后裔遵守祖训,遵守家规,以传承祖德为核心的家风越来越浓厚,家风文化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明代杨氏家训为:勤耕务读,敦伦孝亲,卑无犯,富莫骄贫,居仁由义,睦族和宗,布衣菲食,气忍家宁。清代杨氏家训的主要内容有:顺父母、睦兄弟、和宗族、完国赋、勤俭、勤耕耘读书、谨丧祭、谨慎结婚、安全责任、禁非、守法、记忆。现代乐阳家谱家训32句,“十八个不准”,坚决反对违反不孝、兄弟情谊、虐待子女、伤风俗习惯、好逸恶劳等伦理行为,并谆谆告诫家人要遵守规章制度。
这些家庭规则和家庭培训的内容具体而详细,都是围绕杨石祖训制定的。它们是杨石后裔凝聚家庭、规范后代的行为准则,是杨石家庭文化的灵魂,不知不觉地教育和影响了杨石的后代。
北宋杨时尊师重道:留下[程门立雪]千古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