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十一代皇帝——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熄,1521-1566年在位,于正德二年(公元1507)9月16日出生于湖广安陆州长寿县(今湖北钟祥市)兴王藩府。1519年,他继承了父亲(1476-1519)的兴国之封。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
在嘉靖皇帝即位之初,就革除了先朝的愚政,使朝政为之一新。嘉靖的资质被认为是非凡的。他爱学习,好动脑,博览群书,联对敏捷。有点懂事的时候,他参加了王府的所有例行仪式和仪式,被带到北京的宫廷和朝廷,熟悉了宫廷仪式和仪式的规则。他成熟得太早了。受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他逐渐养成了自我感觉良好、无人、自命不凡的习惯。父亲1519年7月去世后,年仅13岁的他,接手管理王府,表现出极高的管理能力。当他15岁进入京登皇位时,他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已经初具规模。在这一思想体系的指导下,他的治国方略逐渐形成,得到了几位值得信赖的大臣的帮助。嘉靖皇帝的治国方略可以从他一生的行为中梳理出以下几点:用老臣、明孝纲、除旧弊、振朝堂等。他的治国方略是采用解决一贯规定“十事”的结果,嘉靖本人也是身体力行的。正是这种治国方略使他年轻时站稳脚跟,掌权。
嘉靖皇帝标新立异,保守思想少。为了强化君权,树立“英主”形象,嘉靖九年(1530)开始开展以清理封建祭祀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正祭祀仪式。改天地合祭天地分祭,去掉孔子王号,恢复“至圣先师”称号等一系列清理改定措施相继实施。虽然这些与政治经济改革关系不大,但却是嘉靖皇帝敢于改变祖制的结果。在改正祭祀仪式中,嘉靖皇帝改变了朱元璋制定的天地合祭、孔子祭祀仪式等多项规定。这无疑动摇了祖制不变的陈腐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改革活动开始时的意识形态障碍。同时,面对严重的财政危机,嘉靖皇帝也采取了一些清理社会弊端的措施,以挽救王朝日益明显的衰落。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支持主要由地方官员发起的改革活动,允许在一定地区实施,为引入“鞭法”等新的服务征收制度和在当地地区的实施铺平了道路。
为解决长期困扰明朝的宗藩问题,嘉靖皇帝颁布实施的宗藩条例是嘉靖改革的重要成果。明朝的宗藩制度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这一制度下,宗族家族代代相传,只享受慷慨的待遇,却无所事事,成为朝廷支持的寄生阶层。随着时间的推移,宗室日复一日,人数不断扩大,朝廷的负担也日益增加。洪武时,山西只封晋王一人,到世宗时剧增2万多人;朝廷支付的禄米也从每年1万石增加到87.2万石。明朝背负着沉重的负担,越来越难以忍受。面对严重的“宗藩”问题,嘉靖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解决。嘉靖44年(1565)颁布实施的宗藩条例,收效显著。一方面限制了诸王宗藩的请封活动,另一方面减少了亲王的禄米,规定了几十条具体条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宗族贵族势力的扩张,略微减轻了朝廷的财政负担。嘉靖皇帝实施的改革措施为万历初期张居正全面实施改革做好了准备。
嘉靖皇帝采取猛治国的方针,对大臣们给予廷杖、罚款、罢官、下狱等处罚。与此同时,他也非常喜欢听阿谀奉承的话,凡善于拍马的小人,往往都能得到晋升。这使得为国分忧的正直臣子经常受到打击,而势利小人和奸夫则飞黄腾达,鸡犬升天,社会风气越来越差。为了牢牢控制朝廷权力,嘉靖皇帝经常故意制造和利用朝臣之间的矛盾,使他们相互斗争。他善于操纵和掌握权力。这种恶劣的做法,使朝臣的门户争端越来越发展,开明后期党争的先例。
嘉靖四十五年正月,朱厚熄病情加重,这一年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站。另外,在西苑住了24年,嘉靖皇帝再也看不见了,他极不情愿地被抬到充满恐怖和杀戮之气的乾清官。上帝给了他王位,却只给了他一个普通人的身体和智慧。当他无法忍受繁琐的政府时,他开始逃跑,这与他的表弟明武宗的精神逃跑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他用斋戒和焚烧建立了一个网络,希望把自己与整个社会隔离开来,在体验颂圣的道情乐中获得灵感和娱乐,获得长生不老。但@ 他得到的是孤独。1567年,嘉靖皇帝去世,享年60岁,死后葬于北京十三陵的“永陵”,并死于“秦天履命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素皇帝”。
总结一下他的人生历程,他从不到16岁就继承了大统,伴随着他近半个世纪的朝廷政治,蒙骑蹄下的烟尘,危险的宫廷,无尽的内阁,中风的叛乱,饥饿的人的叛乱。可以说,嘉靖皇帝既不是“英雄”,也不是“昏君”。更适合用“中材之主”来评价。
明朝嘉靖皇帝:明朝历史上哪个皇帝被称为中材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