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赵构皇后吴,开封人,14岁入宫为高宗赵构服务。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吴正式成立皇后。经历了高、孝、光、宁四朝,在后位(含太后)55年,是历史上最长的皇后之一。1197年,吴太后去世,终年83岁。她的头衔是“宪圣慈烈皇后”,葬在永思陵。
吴氏品行端庄,严于律己,破具一国之母的风园;为人谦虚友好,垂头孝母,鞠躬教子,忠君爱夫,是一代贤后。
三级跳式升迁
据说南宋高宗赵构皇后吴氏之所以能成为皇后,是因为她出生前就已经被“上帝”安排好了。在《宋史》中,吴的父亲吴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中,他看到一个小亭子。亭子的牌匾上写着“侍康”二字。亭子旁边有一株牡丹,花下有一只白羊座。吴近醒来感觉沉闷很奇怪,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吴近的妻子也在B未岁(羊年)生下了“艳丽可爱”的吴氏。十四岁时,吴氏被选入宫,为当时的康王赵构服务。吴近才悄然意识到这是上帝的征兆。
史书上关于吴氏的出生和入宫的迷信色彩浓厚,恐怕所谓的“上帝征兆”大多是吴氏父亲在女儿发达后的刻章附会。然而,吴氏确实得到了上帝的祝福,就像他父亲梦中的预兆一样,将来很受赵构的青睐。有一次,赵构君臣在海上航行,突然“有鱼跃入御舟”,吴氏不失时机地说:“本周人白鱼之祥也。“当时,北宋刚刚灭亡,金兵大举南下。恐慌无助的高宗君臣不得不“入海避敌”。他们在温州沿海漂泊了四年。前面有恶浪,后面有追兵。可想而知,他们处于尴尬状态。这时,赵构听了吴氏这样的吉利话,心里自然很高兴,立刻封她为夫人,到达目的地,又进封为才人。
当然,吴氏赢得赵构的青睐,不仅仅是因为她的聪明才智,她“学习书史,善于书墨”,这一点非常重要。宋朝皇帝的文人气息十分浓厚,赵构也不例外,因此对“能文能武”的吴氏另眼相待,“宠遇日至”。很快,她被封为婉仪,并被提升为贵妃。能文能武的吴氏在后宫中的地位一路飙升,堪称三级跳高:从一个小侍女,升级为夫人、才人、贵妃。
@ 吴也善于搞好婆媳关系。高宗的母亲魏太后从金国回归王朝,吴贵妃为吴氏的日常生活服务,体贴周到。她的婆婆很受欢迎,对这个知冷知热的媳妇也很满意。因此,宪节皇后去世后,朝臣请“累表请立中宫”,吴贵妃成为热门人选。魏太后“为言”,支持吴贵妃。
钻石婚,风雨情
高宗赵构在战争中遭受了太多的惊吓,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以至于无法生育。他唯一的儿子死后,他没有自己的孩子。但是一个国家怎么能没有储君呢?无奈之下,只好召宗室赵伯聪入宫,收养养子,让张贤妃养育。当时还是才华横溢的吴氏,也想为皇帝分忧,也打算为皇帝“育一子”,于是收皇室赵伯九为养子。不幸的是,受宠的张贤妃红颜薄命,竟然一病不起,驾鹤西去了。于是吴氏奏请赵构一起收养赵伯聪,以免赵伯聪失去母爱。吴总是平等对待两个养子,甚至在推荐储君的时候,吴说:伯聪节俭勤快,聪明好学,堪当大任。值得一提的是,赵伯聪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高宗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代。因此,当赵伯踪到位时,皇权从太宗系转移到太祖系。吴不是唯亲,更不是拘泥于血脉之见,说明他深明大义,是一个难得的明智女人。
与历代的父子兄弟不同,南宋历史上有一个有趣甚至可以称之为奇怪的现象:不爱当皇帝,只爱当皇帝!第一个是宋高宗,宋高宗赵构于1162年禅位于朱孝宗,从此当了25年太上皇;后来宋孝宗也跟着宋高宗,当了5年太上皇。宋光宗的故事更为复杂。宋光宗皇后李氏是历史上著名的嫉妒妇女。他既疯狂又不讲理。光宗害怕又爱他。李皇后邀请太上皇帝朱孝宗让儿子嘉王为王子,但宋孝宗不同意。李皇后向宋光宗抱怨,宋光宗非常爱李皇后,导致宋孝宗与宋光宗父子失和。宋光宗当了五年皇帝后,《宋史》记载,绍熙五年(1194年)孝宗去世,光宗精神疲惫,病倒。他觉得自己“已经工作了很长时间,想退休”,想当太上皇帝。甚至他以病推托了宋孝宗的“纪念仪式”,直接把禅位给了宁宗。
吴皇后看到皇帝只是想成为太上皇帝,不想处理政府事务,不得不主动主持南宋政府事务,以保护赵王朝的国家。宋孝宗死后,光宗却放弃了,朱王朝朝堂上乱成一锅粥时年已八旬的吴氏被众位朝臣推出垂帘听政。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吴皇后虽然百般无奈,也不得不勉强出来主持大局,在梓宫前垂幕听政。《宋史》记载,他的侄子吴菊“说挂窗帘不会持续太久,然后第二天撤窗帘”,宣光宗旨,立皇子嘉王为皇帝,然后立即撤窗帘,干脆解决了一场宫廷危机,再次保住了赵的国家。
三年后,吴太后去世,83岁。临终时,她没有忘记宋朝的国家,特意留下了遗产,警告孙子孙女“适合宫中承重”,哀悼五天,以日易月。言下之意是警告后人以江山黎民为重,不要耽误朝政。
宋代哪个女人垂幕听政,四个皇帝永远被后人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