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直有“虎父无犬子”的说法。
这句话实际上涵盖了两个含义:一个是老子的英雄,父亲的英雄,儿子没有那么糟糕。第二,它给了人们对成长的期望,我希望我的儿子将来能像老子一样做出贡献,取得成功。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说话者愿意说,听者愿意听,适合左右,但刻板印象并不俗气。但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太长的距离。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后者是主观愿望。
事实上,每个人都明白,大多数时候,虎父可能没有狗。相反,老子的无能并不意味着他的儿子必须胆小。这种现象在历史上随处可见。
在《三国演义》中,戏剧性的变化是刘备的祖父母和孙子孙女三代,最后刘备打国家,刘禅责骂。这个“不能帮助战斗”有一个儿子刘陈是一个非常强壮的人。当刘禅决定出城投降时,刘陈先杀了他的妻子和妻子,然后自杀了,发誓要死。
刘备祖孙三代的经历,混合了太多的传奇色彩和政治因素,刘备是虎父,刘禅是狗不能从表面现象推断。至于刘陈,他完全是一个烈士,更不用说推断刘陈将来会做多少了。
抛开刘氏宗族的荣辱不谈,把“虎父犬子”用在另一个人身上是非常合适的。这个人就是曹真的儿子曹爽。
当时,曹真是魏明帝时期的辅政大臣,经常与司马懿并肩作战。曹真领兵打仗的诀窍是与下属同甘共苦,患难与共。有时候朝廷奖励不多,就拿出自己的钱补士兵。人心换人心,黄土变金。所以他的手下忠心耿耿,不顾一切。就连司马懿也钦佩曹真带兵的方法和原则。曹真辅政期间,司马懿从不轻举妄动,除了积极配合,认真工作,别无选择。
但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他的儿子曹爽是个平庸的人。曹爽继承了曹真将军的位置后,立即率领军队攻打蜀国。他想赢得荣誉。结果,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杀,丢了盔甲,逃跑了,损失了很多。
更重要的是,曹爽还有一个任性的问题,谋士良言根本听不进去,反而把身边那些阿谀奉承的人当作知己。对此,司马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为了重新执政,曹爽趁着曹爽陪皇帝出城打猎的机会,带人进宫夺兵,包围将军府,派人出城让曹爽投降。这时,当桓范看到城市发生了变化时,他带着将军打开了城门。飞马向曹爽报告,并建议曹爽以天子和将军的名义命令世界共同攻击司马懿。
据说这个时候,司马懿虽然控制了城市的局势,但名声不对,言语不顺。魏国的军马大部分都在城外。只要曹爽登高,司马懿就完了。但曹爽迷恋家里的老小美妾,放不下这么大的家业,总是犹豫不决。最后,经过反复权衡,我听了司马懿“只夺兵权,不害生命”的诡计,乖乖回去做他的“富家翁”。结果一到城里,就立刻被控制,最后被司马懿杀死。从此,魏国皇权一步步衰落,最终落入司马氏手中。
曹真和曹爽,一个是虎父,一个是狗子,行为和做事天壤之别。
没有人要求“老虎的父亲没有狗的孩子”。像曹真和曹爽这样的情况与普通人无关,但把它放在国家和国家的位置上是非常危险的。个人成功或失败仍然属于@ 关键是江山瞬间易主,祖先的基业很容易与人交手。桓范被杀时,他忍不住哭了:“子丹(曹真字)能人,怎么会有这样的动物!”
解密:曹魏将军曹爽为什么被手下骂为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