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子决西会怎么样?浩浩洋洋,为河而苦苦挣扎。为河而苦苦挣扎,功无已时,为山平而苦挣扎。”
这是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在泰山封禅后,亲临黄河决口的《葫芦歌》。随后,汉武帝修建了河堤,堵住了决口,并“河中沉白马玉璧”,祈求河神的祝福。
经过艰苦的战斗,黄河位于河南省濮阳市的决口终于被堵住了。这次成功的河流治理经验也成为汉武帝一生中文化武术的辉煌一笔。但事实上,黄河已经改为南流,淮河入海的“自然灾害”已经持续了20多年。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几乎什么也没做,直接使“自然灾害”演变成一场“人为灾害”,灾民容易吃东西。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策划马邑之谋,试图诱捕匈奴单于,拉开汉匈战争近半个世纪的序幕。第二年,黄河在葫芦决口,梁、楚一带16郡受灾。汉武帝接到灾情报告后,命令大臣主持堵口。但由于水势凶猛,堵塞而复决。治河还是打仗??这个问题一定深深困扰着汉武帝。在古代,水、旱、蝗、地震、山崩、瘟疫等灾害被视为上天降下的惩罚,以警告代天牧民的皇帝。然而,皇帝渴望做出贡献,让匈奴向自己鞠躬,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惜奉献国家的力量。治河所需的人力物力也相当庞大,更有可能经过多年的堵塞而复决,徒劳无功。治河打仗几乎是不可兼得的鱼和熊掌。
汉武帝最终选择了战争。此后,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员没有组织河流治理,而是救济了灾民。在从匈奴人手中夺回河套后,一些灾民甚至被移到新成立的朔方和其他地方,以丰富边境县。在接下来的20年里,黄河的决水一再威胁着梁和楚的人民。
孟子说:“民为贵,国家次之,君为轻。”但在实践中,国王的意志往往比一切都更压倒性。皇帝需要扩大领土,大国需要崛起,所以民生是最后的考虑因素。
《史记》和《汉书》反复提到了持续了20多年的水患。《盐铁论》描述了当时灾区的悲剧情况:“(黄河)泛滥为中国害,梁、楚、破曹、卫、城郭坏抑、蓄积漂流、人民木栖、千里无庐,让孤独无所依、人弱无所归。”梁楚之地的人民饱受水患之苦,挣扎在生死边缘的20年,正是西汉军队开拓领土、战无不胜的20年。
元朔、元狩年间,汉军收复河套,将河西走廊纳入王朝地图,彻底将匈奴人赶到漠北。元狩和元封年间,征服西南夷,西南边界远至高黎贡山、哀牢山。元封年间,朝鲜兵役,汉朝辖区南至朝鲜半岛中部江华岛一线
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觉得自己功德圆满,手中的皇权已不远了,于是带领群臣于泰山封禅。
然而,在过去的20年里,巨大的军费掏空了国库,但粮食产量继续下降,尤其是在断水溢出的梁和楚之地。汉武帝终于想到了黄河的决口。禅宗封闭后的第二年,他来到葫芦,敦促河流治理。
追求政治和军事成就比关注民生要好得多。一旦国家有了需要,个人就可以随时被抛弃和牺牲。汉武帝的选择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我们民族过去两千年的历史视角。数千万受害者多年来一直在生死边缘挣扎,但他们平静地视而不见。
在战功赫赫的王朝军队中,我们的历史很少关注个人,灾民也是如此。
为了教授军事成就,史书的记录可以计算出将军卫青一生中对匈奴进行了七次伐木,杀死了5万多名匈奴人;霍去病将军对匈奴进行了六次伐木,杀死了11万多名匈奴人。然而,他们率领的军队伤亡是无法追求的。《汉书》中甚至有重要战略资源马匹的损失,但很少有人员损失记录。
权力集中带来了社会财富和资源的高度集中,促进了社会的有效发展,但个人精神和思想在被忽视和压制时不断萎缩和封闭。
两千年后,西方列强用强船利炮打开了清朝的大门,清政府无能为力。一位大臣认真地向皇帝写信,建议士兵们分发长竹竿作为武器。他发现外国人没有膝盖。一旦他们被长竹竿击倒,他们就不能再站起来战斗了。
这不是笑话,而是真实的历史。在这里,也许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现代不仅落后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而且还落后于那些应该充满思考和创造的人本身。
解密:为什么汉武帝无视黄河泛滥不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