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柴荣在高平大败北汉,一举奠定了后周王朝的中原霸主地位。这场战役也是赵匡胤的福缘之战。从此,他进入了后周的高级将领之列。柴荣登不想在北汉和契丹之间过早地直接竞争,而是想把南唐丰满的地方纳入地图,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后顾之忧,还可以为北伐提供足够的粮食准备。但北汉一直视后周为仇国,郭威病逝的消息让北汉刘崇大喜过望,立即勾结契丹,趁后周国丧期间发兵。周世宗柴荣见刘崇欺负他年轻新立,又不善军事,决心御驾亲征。柴荣上任三把火,这场战争势在必得。他调动了全国精锐士兵,但在军队集结之前,柴荣迫不及待地想带着一万人成为先锋。
柴荣急于用胜利建立威望,不断催促军队加速前进,最终在高平以南遇到了北汉的先锋。柴荣率领郭威训练多年的精锐部队,北汉军一战退役。柴荣不愿打城战,怕刘崇得知兵败消息后退入晋阳城,日夜兼程,在高平巴公原追上刘崇的主力。为了发动这场战斗,北汉刘崇动员了五分之一的人参战。全国所有17岁以上的男子都被征兵到军队,这表明刘崇非常重视这场战斗。柴荣渴望赢得胜利。在追击北汉领先部队时,他落后于主力军,使后周在决定两国命运的战争中处于劣势。
柴荣命李重进,白重赞为左翼,范爱能,何徽为右军,张永德率领御林军居中,本文主角赵匡胤在张永德帐下。北汉布阵结束后,刘崇看到后周只有一万多人,心中大喜不已,立即让名将张元徽率领左军攻击后周右翼。范爱能的右翼只有3000多人,范爱能早就听到了张元徽的名声,两军还没有战斗就吓坏了。三千人马一碰即溃,樊爱能也解衣卸甲,投降北汉。将军临战倒戈,导致后周中军完全暴露。此时可谓危急万分,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满盘都输。然而,柴荣此刻却表现出了领导应有的气质,不顾北汉射箭,率亲兵上前督战。
皇帝带头冲锋,后周军士气大振。赵匡胤在御林军中兴奋地对左右说:主上这么危险,我等将士安敢不拼命!这时,赵匡胤的领导张永德没有接到任何命令,作为御林军,只要保护皇帝的安全就足够了。为了解决战场的危险,赵匡胤建议张永德:太尉,北汉只是表面上傲慢,我们完全有力量打败他们。您帐下许多善长左手射箭的勇士,请带领他们登上射箭为左翼,我带兵为右翼进攻,一定能转危为安。
凭借多年的战场经验,张永德立刻明白,这场战争的胜负完全取决于此。他不在乎自己与赵匡胤的上下级关系。他立即按照赵匡胤的建议带领2000名士兵出发。张永德率领军队拼命射箭,最终稳定了自己的位置。赵匡胤率先从右翼复制。北汉军队大吃一惊,很快就无法支持,开始向北撤退。
与此同时,李重金和白重赞的左翼也对北汉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柴荣站在高处,远远地看到赵匡胤驰骋杀戮,杀死了汉兵逃跑。赵匡胤率领军队一路冲向河东城,但汉军用一箭射中了左臂。赵匡胤的血战袍受伤了。如果柴荣没有命令赵匡胤退役,也许就没有后来的宋朝了。
失败如山倒,柴荣随后亲自率军冲击北汉主力,乱刀砍死北汉名将张元徽,缴获物资,粮草堆积如山。战后柴荣论功行赏,张永德力挽狂澜扭转败局,被封为武信节度使,但张永德并不贪功,尽力推荐赵匡胤的智勇双全。为此,柴荣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虞候,领取严州刺史。这场战争使赵匡胤从一个小宿卫将军跃升为后周的高级军官。纵观赵匡胤的发财,我们可以看到,赵匡胤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能够面对危险,敢于作敢为,更重要的是,他应该有一个不贪功的开明领导。张永德是张匡胤一生的恩人。赵匡胤因张永德而发财,陈桥兵变与张永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场战争中,柴荣力排众议御驾亲征,让自己坐稳了皇帝的宝座,但也开启了陈桥兵变的序幕,如果柴荣泉下有知识,又会有什么感觉?
揭秘:柴荣御驾亲征一战奠定了两位皇帝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