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约公元前545-470年),字长卿,齐国乐安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尊称兵圣。后人尊称他为孙子孙女、孙武子孙女、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大约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5世纪初。齐至吴,经吴国重臣推荐,向吴王合鲁进呈现了13篇兵法文章,被重用为将军。
公元前512年,孙武刚当将军,帮助吴王摧毁了楚国的两个保护国钟武国和徐国。吴王想赢得进攻楚国的胜利,但孙武阻止了吴军,认为吴军已经累了,不应该再战斗了,所以吴王带领军队回家,这表明了孙武的冷静思考。不久,伍子胥提出了建议「疲楚误楚」此次骚扰楚国达六年,使楚军认为吴国只敢骚扰,不敢进攻,放松了警惕。
公元前506年,楚国侵犯了吴国的保护国蔡国。蔡国向吴求助。唐国也对楚国的傲慢感到愤怒,并帮助吴国进攻楚国。吴王竭尽全力,他的弟夫概、伍子胥、孙武和伯博率领3万名吴军袭击了楚国。孙武认为,他带领3500名精锐士兵采取迂回战略,避免现实和虚拟。在蔡和唐的帮助下,他赢得了楚国北部的三个危险,抵达了汉水东岸。
此时楚昭王大惊,派出囊瓦、沈尹守等人率兵抵抗吴军。沈尹守建议主力将囊瓦率领主力拖延吴军。他带领军队到方城迂回到吴军一边后,拦截了他的退路,封锁了三个危险的洞穴,然后前后攻击吴军,消灭了他们。本来这个策略可以成功打败吴军,拯救危急的楚国。然而,在沈尹守到方城后,囊瓦受到部下的挑衅和鼓励,改变了策略,渡过了汉水。沈尹守复制了吴军一边后,他发动了攻击。孙武见其渡过汉水攻击,假装后退,退到大别山,楚军在吴军后退时连战几场,都败了,楚军士气不断下降,疲惫不堪。
孙武见楚军陷入被动,于柏举与楚军决战,合鹿的弟夫大概提出建议:「囊瓦不受楚人的支持,楚军一定不愿死战到底,不如先用小部队进攻,使楚军崩溃,再投入主力进攻,一定要大胜。」但是,合鹿很谨慎,不敢用这个计划。丈夫私下带领5000名士兵进攻楚军。楚军真的崩溃了,合鹿投入主力进攻。楚军崩溃了,囊瓦逃到了郑国。吴军发动战略追击,于柏举西南清发水重创楚军残部。」吴军再次与方城回救的沈尹守部队作战。经过激烈的战斗,楚军大败,沈尹守伤重而死。此后,吴军在麦城之战中再次大败楚军,至此吴军五战五胜,成功消灭楚国,吴军在柏举之战十天后攻占了所有人。吴军攻占营都后屠城,楚国军民死伤十万多人,楚昭王逃往随国。孙武以3万吴军大败20万楚军,攻灭强楚,一战成名,震惊中原诸国。
后来,楚医生申包胥向秦求助。秦哀公派出500辆兵车攻打吴军。秦楚联军击败吴军,吴国内乱再次发生。吴军被迫回到吴国,楚国避免了灭国的困难。
后来,由于秦国的干预和越国的偷袭,吴国被迫从楚国撤军,但楚国的活力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无法威胁到吴国。公元前496年,吴王合鹿不听孙武劝阻,出兵攻打新即位的越王勾践,被他打败,愤怒地死去。孙武和伍子胥帮助合鹿之子夫差治国练兵,助夫差成功失败勾践,报仇雪恨。后夫差北上称霸,在黄池大会诸侯,也是孙武令士兵训练有素的结果。
公元前503年,因夫差称霸后变得越来越专横,孙武遂回到齐国编兵法。《东周列国志》载:「孙子的才华,彰于伍员,法行二妃,威振之军,御众如一,料敌若神,大伸于楚;小挫于秦。智非偏拙,谋不尽;不受爵禄,知亡知存。出道显示,出名;十三本书,兵家尊敬」。
史书中没有记载孙武的后期生活,也没有明确的说法。后人对孙武晚年的说法之一是孙武明白鸟尽弓藏的道理,于是退休江湖,用战争经验改进孙子的兵法,使其成为一代巨人;另一种说法是,孙武在伍子婿被杀后不久也被吴王处死。 《东周列国志》载:「孙武不愿居官,固请还山...然后飘然而去」 《越绝书》载:「巫门外的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去县十里,善为兵法」。
吴亡于公元前473年,孙武回姑苏(即今江苏苏州),前470年在这里去世。
它有13部杰作《孙子兵法》,受到后世兵法家的高度赞扬。它被称为“兵学圣典”,在《武经七书》中排名第一。他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它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和日语。这本书已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军事模范书籍。
一代兵圣孙武,他的杰作《孙子兵法》却郁郁寡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