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经历了起起落落,但起起落落的经历造就了他不屈不挠的性格和非凡的勇气。忠诚和超人的智慧,再加上非凡的勇气。魏征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个性的著名官员。
一、能言善辩
魏征从小父母早逝,家庭衰落,被迫出家当道士。坎坷的经历迫使他培养了很多非凡的技能,其中之一就是能言善辩。他天生忠诚,经常化险为夷。
由于秦王李世民功高,王子李建成非常嫉妒。魏征时任太子洗马(太子宫属官),于是多次劝诫太子,要求兄弟们互相友爱。但王子不听,双方的矛盾越积越深。魏征看到兄弟之间无法挽回,就改劝太子早做好准备,先下手为强,为太子设计先剪掉秦王的势力,再彻底拆除秦王。而王子优柔寡断,多次错过机会。结果,李世民率先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王子被杀,魏征作为王子的重要谋臣被捕。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天才,劝他回归自己。魏征不服。相反,他说:“如果王子早点听我的话,你应该死。”。李世民珍惜魏征的才华,亲自为他放松,一再表示诚意。魏征见王子已死,又素知李世民的贤德,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于是开始忠心协助李世民。
有一天,已经成为皇帝的李世民和魏征讨论了治国之道。当李世民问隋朝灭亡的原因时,魏征说:“这是因为失去了人民的心。”。李世民问皇帝和人民之间的关系。魏征回答说,像船和水一样,他进一步阐述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
唐太宗又问魏征:“作为皇帝,我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被蒙蔽?”魏征回答说:“听就明,偏信就暗”。唐太宗意识到,从那以后,他非常注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鼓励大臣们直言不讳地提出建议,最终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
二、犯颜直劝
为了报答李世民的知遇之恩,魏征尽了最大的忠诚,尽了最大的努力,成就了君明臣贤的千古故事。
有一次,由于兵源不足,唐太宗应首相封德彝的要求,下令征召不到参军年龄的青少年。当诏令转移到魏征负责的门下时,魏征居然拒绝签字办理。太宗大怒,叫魏征,骂道:“你为什么不做我已经决定的事?魏征平静地说:“明年无鱼,焚林而猎,明年无兽。青少年入伍后,国家税收、劳役必然会减少,更何况兵不多而精,不用凑数。唐太宗仔细想了想,下令停止征兵。
又一次,御史皇甫德参上书说:“建东都洛阳,劳民伤财。税收过重,人民生活艰难。受宫廷影响,女性喜欢把头发高高地卷成发髻。太宗看后大怒,说:“德参是不是要我不劳役一人,不收国税,后宫殡妃都不梳头,他才心满意足。魏征严肃地说:“上书不偏激就不能触动你,对偏激的人说的话,要选择好的采纳。如果你不再想听忠诚和愤怒的话,你就会失去过去的思想。太宗一听,心情也平静了。
魏征性格诚实坦率,经常争论,即使皇帝生气,也从不让步。自古以来,在敢于犯颜直劝的朝臣中,魏征最有名,最敢坚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他任职期间,先后劝太宗200多件事,涉及朝廷大事小事,甚至皇帝的个人爱好,对唐太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促进贞观治理的出现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他死后,太宗感叹道:“以铜为镜,能正衣冠;以古为镜,能知兴替;以人为镜,能明得失。现在魏征去世了,我丢了一面镜子。”
三、清白廉洁
魏征敢于直言不讳,敢于纠正皇帝的错误,是因为他忠于唐太宗,忠于唐朝,永远不会忘记人民的痛苦。他也很正直,问心无愧。
魏征虽然是宰相,但生活简单。他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破旧的房子,以至于唐太宗再也看不下去了。他不应该让官员过于寒酸,因为他的宫殿材料应该为他建造更好的房子。魏征拒绝了。他认为这是他不应该享受的。他死后,家里除了藏书,没有多余的财产,以至于他的死成了家庭的沉重负担。
唐太宗被感动了,亲自去魏征家哀悼,在魏征的棺材前哭泣。他想为魏征举行盛大的葬礼,但魏征有遗嘱,一切都很简单,只要一辆装饰着白色窗帘的车,一口薄薄的棺材。唐太宗所能做的就是亲自为他写墓碑上的纪念碑。葬礼期间,北京各地的文武官员和官员都去葬礼,登上宫殿花园的西楼,看着魏征西的灵枢哭泣。
长安城被感动了。百官流泪,百姓痛哭。他们失去了一个心中只有国家和君主的好人、好官员和好同事。
哪位大臣去世后,唐太宗命文武百官为他送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