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英雄杰出的周瑜,为什么成为《三国演义》中器量狭窄、与诸葛亮作对、最终被诸葛亮气死的懦弱人物?原因很复杂,既有文艺创作中人物塑造的需要,也有政治倾向刘贬吴的因素。
在文艺创作方面,贬瑜是为了表扬诸葛亮,突出诸葛亮的智慧。根据历史事实,诸葛亮在出山前向刘备分析世界情况,展示了他非凡的智慧。出山后,他只是展示了孙权的智慧,充分展示了刘备死后治蜀、南征、北伐的能力。整个《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以刘备集团为主线,诸葛亮是小说的关键人物。诸葛亮出山后,遇到了赤壁之战等重大军事行动。如果他不突出自己的才能,他就不符合小说的创作意图。为了展示他的才能是史无根据的,他大加虚构,充分发挥文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周瑜为对立面,展示诸葛亮的智慧和才能。只有压下周瑜,诸葛亮在赤壁战役中的形象才能树立。
任何文学创作都不是随便拉的,都有创作意图,这与作者的政治思想倾向和社会思想趋势是分不开的。唐宋(主要是南宋)之后三国故事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支持刘反曹贬吴,这在宋元平话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罗贯中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三国演义》,周瑜成为了他作品的受害者和孔明的陪衬也就不足为奇了。问题是为什么周瑜写得这么尴尬,成为《演义》中与史实差距最大的人物?这可能与吴、蜀荆州之争有很大关系。周瑜是东吴鹰派坚决反对借荆州的人物的代表。
赤壁战争结束后,周瑜和刘备追赶曹操到南郡,共同攻占江陵。刘备南接荆州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县时,直到209年冬天才被周瑜攻下,周瑜在攻城中肩中箭受伤。同年冬天,孙权见刘备获江南四县,实力有所发展,便将妹妹嫁给刘备,巩固双方的联盟。周瑜攻占江陵后,将长江南岸土地交给刘备。刘备可以在公安部门设立营地。然而,他认为周瑜给的土地很少,不足以安排他的下属。因此,他于210年去见孙权,要求借荆州(主要是南县)。周瑜问讯,上书孙权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愚谓大计宜移备置吴,盛为筑宫,多其美女玩得好,以娱其耳目,分两个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以胁迫和攻战,大事也可定。今猥(滥之意)割地以资业之,聚这三个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三国志周瑜传"。周瑜不仅坚决反对借荆州,还提出扣留刘备、分关、张,其目的显然是消灭刘备集团。出于当时的情况,孙权没有采纳,也没有同意刘备的要求。周瑜立即进入孙权,建议攻打西蜀。当他回到江陵为西部做准备时,他在36岁的时候死于巴丘(巴丘是山名,今天在湖南岳阳境)。
周瑜反对利用荆州,主张扣留刘备、分割、张逐一攻击消灭刘备集团(周瑜没有关注诸葛亮,只认为关、张是刘备的主要帮手),刘自然担心他,在三国故事中给他一些尴尬,把他变成一个特别狭隘的人物。
周瑜在历史上,其本传特别讲述了他的“性度恢廊,大率为人”,心胸一点也不狭窄,人缘也不错。老将程普年纪大了,经常欺负周瑜。周瑜总是不在乎。后来,程普终于发自内心的钦佩,对人们说:“如果你和周公瑾一起喝酒,你会不自觉地喝醉。曹操让蒋干游说周瑜(《资治通鉴》写于周瑜209年攻下江陵后,也有人认为应该在赤壁之战前)。蒋干看到周瑜意志坚定,说不出话来。回去还说周瑜“优雅”,甘拜下风。作为东吴开国的元勋,周瑜和孙策手足相似,是连襟。吴老太太告诉孙权“以兄奉之”,在东吴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他始终把辅吴的事业放在首位,虚怀若谷,不摆架子,带头执行臣节,尊重孙权。他精通音乐,吴人称赞“曲有误,周郎顾”,说明他的日常作风平易近人。
周瑜是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之一,无论是从政治抱负还是才能上。孙权曾说:“孤独周公瑾,不帝”(裴引《江表传》)。他评论周瑜:“公瑾雄壮,胆略兼人,然后破孟德,开拓荆州,妙难继”(见《吕蒙传》)。陈寿认为:“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之表,实奇才也。“这些评论都是准确的,可惜周瑜英年早逝,否则刘备很难在荆州立足,诸葛亮以后可能也不会那么出名。
三国演义中被忽视的历史:周瑜一直支持孙权对抗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