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和尚
明朝的历史是由和尚创立的,但也是由和尚立即打破的。朱棣一生中只有两个人能改变他的命运,朱元璋和姚广孝。一个是他的父亲,另一个是他的谋士。这个谋士很不寻常,而是姚广孝,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谋士。一个合格的顾问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个是看到情况,另一个是有策略。显然,姚广孝在谋士毕业证书上,这两项技能一定是A。而朱元璋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判断力,如果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判断藩王会乱,用他的手腕,朱棣无疑会死。但他相信血浓于水。老朱只相信亲人,其实是他最致命的弱点。刘伯温、李善长、胡唯庸、蓝玉、傅友德、冯胜都死了,但他们不姓朱。在朱元璋的逻辑中,除了亲人,全世界的人都不可信。农民,这就是农民的观念,亏了他当了几十年皇帝,脑子里还是小农的思想。如果他多读几本书,他就会知道隋、唐、宋、元哪个不是同室操戈的?为那至尊无上的宝座,亲情,算什么?而且还是叔侄关系。
一个悲催的王子
我不知道朱棣是否想叛逆,但朱云文发现他的叔叔很难对付,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我们之前说过他父亲的“推恩令”。果然,朱云文想再次重复一次。尽管朱棣不想造反,但朱允炆已经在计划如何推倒这位叔叔,却错估了自己的实力。汉武帝用主父偃师时,他的实力比其他诸侯强。但朱允炆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的脑海依然是,汉景帝时期七王之乱,依然被消灭,但谁是他的“周亚夫”呢?他似乎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错了。学习鬼谷子至少会有权衡实力的能力。在衡量了双方的实力后,我们发现朱允炆的团队虽然人多,但大多是儒生。而朱迪的团队大多是战将和谋士。就文化而言,朱棣的大部分团队肯定没有毕业,而朱允炆的团队都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甚至剑桥牛津大学。有很多人,在某个时候其实是没有用的。战争不是吟诗作画,更不是拼学历比长相,而是血与火的较量。
有时候,一个人能否改变一个时代是个问题,但一个牛人一定能创造自己的世界。比如朱元璋,刘伯温,朱棣,姚广孝。姚广孝就是这样一个牛人,其实喜欢阴谋的朋友应该多了解这个人,典型的阴谋家。他的一生就是阴谋的一生。被称为黑衣宰相,隐藏在明帝国背后的黑手。然而,作为一个失败者,反击的方法非常重要,但绝对不是吹牛,而是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如阴阳艺术。吹牛没用。聪明人几句话就能问出他们有多能干。例如,简单地说,你的模式和逻辑在哪里?大阴谋家姚广孝是一个能吃苦耐劳,能独立思考的人,虽然性格不好。但从他帮助朱迪夺取大明江山的事迹来看,他的苦没有白吃。
朱允炆需要一个能参谋打仗的人,但能打的人都被爷爷杀了。而他身边却是一群饱读诗书的人。儒家修身,提高品德没问题,但战争是个大问题。当你面对饥饿的敌人时,你必须影响他们,结果只会被吃掉。但他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他毅然“削藩”。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去世,建文帝继位,实行削藩之策。被废除藩国的周王朱尧、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柏、闽王朱佑相继受罪。此时的朱棣,时不我待,只能看招招招。此时朱迪已经羽翼丰满,谋臣和士兵都有团队。1399年6月,朱棣决定起兵,并以杀死齐泰、黄子澄为名,号称奉天靖难。大明的最后一个赢家是朱迪。
第一谋士是谁?
事实上,与姚广孝相比,我更尊重刘伯温,但不幸的是,这样的人才真的很少见。可悲的是,我遇到了一个多疑的皇帝。被杀是命运造成的。即使他看清了情况,命运也不再关心他。我们在最后一篇文章中说,刘伯温判断朱元璋的阴阳是错误的。他太聪明了,但他不得不为聪明付出代价。即使他最终辞职,也为时已晚。朱元璋已经准备好了监狱,只有一种人让他安心——死人。
而朱棣得了天下后,姚广孝却向张良学习,选择半退休,继续做和尚。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姚广孝造反的目的是什么?有人说没有目的,错了,绝对有目的。与刘伯温的动机不同,刘伯温原本不愿意深陷困境,进退维谷。姚广孝看清了情况。他判断朱迪最终会成功,但他只是在帮助朱迪扫清障碍。如果是原因,也许他不愿意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和尚。荣华富贵不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当他看到别人活着时,他应该做一件大事。姚广孝知道,只要他是和尚,他就能活下去。这是阴阳高手。在道德层面上,刘伯温是第一位的,但在命运上,姚广孝才是。
姚广孝是一位伟大的阴谋家,但他成就了朱迪。有人说这是不科学的。按照传统思维,姚广孝是那种犯罪臭名昭著的人。他怎么能成功?其实很简单,在朱棣眼里,只有两种有用的人和无用的人。在朱允炆眼里,儒生粗人有两种。促进不是建立道德模范,而是相互作用。即使姚广孝是饿虎,朱迪也是驯兽师。换句话说,历史只承认实力。其实这个问题很无聊,无论是刘伯温还是姚广孝,典型的鸡蛋还是鸡蛋,他们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和皇帝互相促进,互相发展,互相成就。也就是鬼谷子里说的阴阳相求关系。假如有人绝对痴迷于皇权,不妨想想崇祯皇帝是怎么死的。
如果阴阳问题得到解决,可能对提高鬼谷子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这里的阴阳不是炼丹和迷信,而是一种思维方式。阴阳是矛盾但相互转化的关系。当天道运行到以阳为属性时,采取行动。当运行发展到以阴为属性时,采取避藏状态。遇到阳就出来,遇到阴就进去。阳转化的最终形式是阴,但阴转化为阳,阴阳不断变化,运动发展。阳动则德生(春暖花开,万物复苏),阴静则形成(寒风凛冽,暗中生长)。以阳求阴,德服人,以阴结阳,则以力求。阴阳相求,则用机动之策。这就是天地之道,游说的基本规律,万事先机,才是方圆的门户。
刘伯温和姚广孝:谁是明朝世界第一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