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香港《文汇报》的一篇文章,在宋朝之前,历代皇帝都没有认知。据说唐阎立本绘制的《历代帝王图卷》中的13位皇帝大多属于写意作品,除非画家赋予的细节特征大致相同。两宋帝王,已经有了宫廷画家的真实画像,但写意的成分依然浓厚。沿袭宋式风格的蒙元帝王。明清时期,帝王画像的写实性很强,尤其是清朝康熙时期。首先是擅长写实风格的西方油画宫廷画家,然后是摄影技术的引入。现代人一眼就知道皇帝长什么样了。
文章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特例。由于他出身鲁莽,从小流离失所,成为和尚,即位后杀害英雄,他的长相在民间有多个版本,可以说是历代皇帝中画像最多的一个。甚至有传说他召集了三个画家为他画像,前两个据实画像的画家都被杀了。他们画的形神相似夸大了朱元璋的缺陷,被杀。第三,只有刻意美化相似的轮廓,才能赢得朱元璋的青睐。
民间传说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更不用说朱元璋了,即使是普通人,也不希望画家根据实际情况画出面貌上的缺陷,这是人性造成的。另一方面,由于朱元璋出生在社会底层,与民间接触较多,民间传说中他的一些外貌特征,如额头和太阳穴隆起、颧骨突出、下巴宽阔,比上颚长几分钟、鼻子大、眉毛粗、金鱼眼、麻子脸等。更何况《明史.太祖本纪》描述朱元璋的长相时说他“长相英雄,奇骨贯顶。虽然前四个字是溢美之词,但后四个字也是对朱元璋长得奇怪的隐晦描述。想象一下,头顶上的“奇骨”不是很奇怪吗?
一种肖像,朱元璋的大脸,慈眉善目
笔者搜索了很多资料,发现朱元璋的十六福画像在正史和民间流传,其中正楷书金“大明太祖高皇帝”在朝服右上角属于正史和宫廷收藏。另一幅民间流传广泛的画像是身穿红袍,头戴黑色逍遥巾。画像上方是一行隶书《明太祖真像》,突出了民间传说。其他14张图片都是基于这张图片,试图夸大和诋毁朱元璋,有的甚至不当比例地在他的脸上画斑点,以突出民间传说中的“36个红麻子”。这些图像线条粗糙,有些衣服的冠带不符合明朝的规定,显然是民间艺术家的信手涂鸦。
我认为真正的朱元璋肖像既不像宫廷藏品那么善良英俊,也不可能像民间版那样丑陋和难以忍受。真正的朱元璋很可能看起来很普通,但有些特点很独特,比如大嘴巴(现代人很多,俗称“天地”)。民间肖像只是夸大了这一特征,就像现代漫画一样。作者不是随机猜测,而是逻辑和理性。
另一种肖像,朱元璋五官不正,长相丑陋
@ 客观评价外国史学专家。在美国学者牟复利和英国学者崔瑞德撰写的《剑桥中国明代史》中,虽然他们意识到民间传说中的“脸上有皱纹、粉刺和突出的颌骨”,但他们也认为朱元璋“似乎预示着未来的非凡品质”。事实上,说朱元璋的气质神采非同寻常。在2005年出版的《剑桥插图中国史》中,美国学者伊蓓蕾(Patricia Buckley Ebrey)朱元璋的画像明显受到了民间丑化的质疑。她认为民间流传的画像是基于画家的故意丑化,认为“太祖和其他皇帝一样英俊”。
@ 在明朝的16位皇帝中,除了建文帝,其他14位都是成祖朱迪之后。从故宫历代明朝皇帝的长相来看,从成祖到崇祯皇帝的长相大致相似,与宫中的朱元璋形象有些相似。从明朝世系相传的面貌特征来看,宫中的朱元璋形象还是有点可信的。
有趣的是,几年前出版的大多数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也选择了朱元璋肖像的民间版本,而忽略了宫廷藏品。这可能是阶级分析法历史观在现实中的体现,即首先批评古代皇帝。然而,这样的肖像也会导致错误的广泛传播,以至于后代会认为这是朱元璋本人。
封建皇帝虽然长什么样是小事,但明确历史事实,明确判断历史人物的客观态度,确实是大事。在我们的历史观中,一直有Facebook的倾向。例如,当孔子是圣人和至圣先师时,孔子的肖像是令人敬畏的。当孔子被视为“历史倒车”的罪人时,孔子的形象是淫秽的。在“文革”时期,即使是刘少奇、邓小平等共和国领导人也无法逃脱被刻意丑化的羞辱。
去吧。最好还原朱元璋的原貌,也就是说,当人们无法确定朱元璋的真相时,最好展示朱元璋的宫廷画像和民间画像,让人们自己判断。明孝陵做到了这一点。
画家根据实际画像被杀:一代皇帝朱元璋的奇特长相成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