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所周知的《杨家将军演义》中,丈夫的第六个儿子杨六郎(杨延昭)披肝沥胆,忠于报国,颇有父遗风,过之不及,一直受到后人的称赞。但根据《宋史》,杨延昭是杨业的长子。也就是说,历史上真正的杨延昭并不是《演义》中杨家的第六个儿子。《宋史》记载杨业确实有七个儿子,和《演义》一样。但与《演义》不同的是,《宋史》记载,这七个儿子中,除了一子战死外,其他所有的儿子都能得到好的结局,没有阵亡,没有出家,没有流落番邦。那为什么长子杨延昭被称为“杨六郎”呢?原来这个“六郎”和兄弟排名无关。
熟悉天文学的人都知道,古人称天狼星为六郎星,视为将星。杨延昭守卫边境20多年,“智勇善战”,让辽军看到了它,它的威望被辽人吓坏了。辽人认定他是天上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故称杨六郎。对此,信史有确切记载,宋史云:“延昭智勇善战……在边防20多年,契丹怕之,目为杨六郎。杨六郎本名杨延朗,后来因为避道士赵玄朗(财神赵公明)的忌讳,改名为北宋名将杨业的长子。杨延昭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五代北汉天会元年,后周显德四年,即公元957年。当时,他的父亲杨业在北汉当官,杨延昭年轻时在北汉度过。杨业曾说过“这儿类我,每次征行都要从”(见《宋史·杨业传》),可见杨延昭的青春是和父亲一起战斗的。
杨延昭的父亲和勇敢善战的杨业受到北汉君主的高度重视。他被任命为守边将领,与辽国竞争了很长时间,因此他有丰富的守边经验。史书载,因其军功卓著,所向无敌,中国人称之为“杨无敌”。北汉君主刘继元投降北宋后,杨业仍坚持战斗。宋太宗赵匡义派刘继元亲自劝说他投降后,杨业哭着投降。属于北宋后的杨业仍受到宋太宗的重视,并被授予左领军将军,守卫边境,也成为北宋著名的将军。杨延昭也和父亲一起经历了不同的王朝。北宋建立后,面临着来自北方辽国的威胁。此时,辽国领土西起金山(今阿尔泰山),北起蒙古高原北缘和外兴安岭,东至库页岛(今萨哈林岛)。南部边界的西段大致与西州维吾尔族和西夏相连。东段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山西、河北和北宋。辽国实力雄厚,经常进入北宋边境,因此,北宋决心解除辽国的威胁。
杨延昭在北宋历史上的亮相始于北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伐辽战争。今年,宋军分山西、河北两线进攻辽军。西路教练是潘美,杨业是副教练,28岁的杨延昭是先锋。在杨家父子的带领下,宋军在雁门关外进攻辽军,取得了节节胜利,收复了许多城市。辽军也第一次看到了杨延昭的勇敢。据史料记载,在攻击朔州时,杨延昭作为先锋攻击辽军城,手臂不小心被流矢射穿,但他仍然坚持战斗,越战越勇,最终带领军队顽强攻击敌城。
而由宋太宗亲自率领的东线,则在高梁河大败,不得不南撤,因此大量辽军被压到西线。当时辽兵势大,杨业认为不能与之斗争,但随军护军刘文裕等邀功心急,令其进军。杨业哭了,但还没有被采纳。不得已,他率兵进攻辽军。出发前,他请潘美、刘文裕等人在陈家谷口安置伏兵,并准备强弓手等他转战至此接应。潘美等人如约安置伏兵,但等了很久也没见杨业回来。他们认为宋军一定赢了,正在追击辽军,所以决定撤军。此时,杨业率领的宋军与辽军激战正如火如荼。宋军伤亡惨重,直到黄昏,杨业才带领残部按事先约定来到陈家谷口,却没有看到宋军的影子。杨业孤军陷入重围,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中箭俘虏。在辽营,杨业宁死不屈,最后绝食三天殉国尽忠。
还有一个儿子叫杨延玉,他和杨业一起殉国。杨业殉国后,朝廷向潘美贬官三级,将刘文裕等革职罢官。同时,杨业“尽力死敌,立节迈伦,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求古人,何加此!除荣誉表彰外,朝廷还给予杨家丰厚的物质奖励。杨延昭突围后,于8月以丁父忧的名义回到河南郑州。丁忧三年后,杨延昭再次应召抗击辽军,担任保州边境巡检使,肩负着边境抗辽的重任。
揭秘:为什么杨家长子杨延昭被称为杨六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