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唐朝灭亡主要是藩镇割据,导致中央权威越来越弱,@ 唐朝不仅被摧毁,还导致了五代十国的大乱局。那为什么李唐朝的统治者没有尽快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呢?这主要是因为统治者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最终想解决却解决不了。唐肃宗和唐德宗时期是最有希望彻底解决藩镇分离问题的时期,但他们没有抓住宝贵的机会。
唐德宗是唐代宗多情皇帝的长子, 在位26年。在唐朝皇帝中,只有高宗和玄宗在位时间比他长,太宗在位时间只有23年。登基后,他有了图强复兴的雄心壮志。在即位之初,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实施了创新,大胆而有前途。然而,德宗采取的许多措施,在安史之乱后,唐帝国的积重难返,收效甚微,有的虽然初见成效,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德宗的改革遭遇挫折时,他的雄心消失了。在德宗的一生中,性格和行动都充满了矛盾和悲剧。
由此可见,唐德宗不仅有解决藩镇问题的意愿,还有行动。781年正月,河北省成德镇节度使李宝臣病死。根据以往藩镇节度使死后将职位和土地传递给子孙的规定,他的儿子李伟岳上表要求继承父位。德宗早就想革除藩镇父子相传,不听命朝廷的弊端,坚决拒绝了这一要求。然而,事情显然没那么简单。这种轻率的处理方式导致魏博节使田悦、淄青节使李正己、山南节使梁崇义与李伟岳形成联盟,准备用武力抵抗朝廷。德宗没有审时度势,然后采取了以藩镇打藩镇的方法。虽然他开始取得一些成果,但他最终还是受到了参加朝廷削藩战役的幽州节度的不满,使朱涛等人逆转了局面。公元782年,卢龙节使朱涛自称冀王,成德王武军自称赵王,淄青李纳自称齐王,魏博田悦自称魏王。“四镇”以朱涛为盟主,联合对抗朝廷。与此同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自称天下元帅、太尉、建兴王(不久又称楚帝),与四镇藩镇勾结反叛。战争突然从河北蔓延到河南,而东都处于紧急状态。德宗赶紧派到淮西前线平叛的泾原兵马去平叛。但是路过长安的时候,由于出征的军队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奖励,供应的食物都是糙米和素菜,士兵的不满发生了变化,这是历史上著名的“泾师之变”。
军事变革的直接后果是,德宗不得不像曾祖父唐玄宗一样从长安逃到奉天(今陕西干县)。后来,在王子(后来的顺宗李朗诵)和浑雨率领的禁卫军的抵抗下,再加上前线的李生和朔方节度,李怀光等军队从河北撤军,德宗避免了危机。然而,从那时起,德宗的诸侯之战被迫终止,他的士气也消失了。
此后,为了稳定国家大局,德宗不得不降下历史上著名的“德宗罪己诏”。他承担了所有诸侯镇混乱的错误。在这次挫折之后,德宗将诸侯镇从强硬的征服转变为姑息,这使得诸侯镇登基以来解决诸侯镇问题的良好形势和机遇转瞬即逝。久而久之,藩镇割据专横的局面愈演愈烈,成积重难返。此外,德宗还开创了宦官专权的时代。历史学家经常称宦官专权为晚唐政治腐败和黑暗的表现之一。这种情况的最终形成直接关系到德宗对宦官态度的改变。
自德宗朝以来,中央政府一般由宦官专权,地方政府由藩镇分离。即使太宗活着,也很难扭转乾坤。唐德宗逐渐从一个意气风发、有所作为的皇帝变成了懦弱、猜疑、平庸的皇帝,主要受到“兵变”和藩镇的威胁,失去了斗志。至于削藩的失败,一方面德宗当时没有把握好藩镇的整体情况,也没有采取“缓图巧为”的策略;另一方面,德宗的意志不够坚定,计划也不够深远。说到底,天下大事,欲有所图,必有所谋,才有成功的希望。
唐德宗留下的灾难:藩镇分离间接导致了五代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