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贵为天子的皇帝很少在其他地方死亡,而被英法殖民者赶出首都的咸丰则在其他地方死亡。有人说,这与随行苏顺等人试图勒索天子,让诸侯试图谋权有关;有人说咸丰对英法侵略者的仇恨和怀疑不愿意回到北京,导致他死于承德。
当英法联军的刺刀一步步逼咸丰回到无力的苦难深渊时,以太平天国为首的反清烈火越烧越旺。太平军三河大捷,使湘军精力充沛,所谓“敢战之才,明达智之士,也凋零”。咸丰闻讯,面如死灰。他觉得脚下的大地在旋转,他觉得自己支撑的“天”真的要摇摇欲坠了。他不禁多次咨询身边的谋士,翰林院的编辑郭嵩韬说:“你看世界大局,还有转机吗?世界大局,宜如何处理?”
面对半壁江山的土崩瓦解,咸丰的意志和他的健康状况一样急转直下,迅速崩溃。他知道自己回天无力,早年英姿勃发,扭转乾坤的锐气无影无踪。在西方资本主义浪潮的冲击下,中国古代封建主义堤岸再次崩溃。面对洪水猛兽般的西方列强,曾经怨恨过,曾经抗争过的咸丰皇帝终于失败了。他成为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第一个被西方人赶出皇宫的中国皇帝。咸丰所谓的“秋弥木兰”,是由英法联军的大炮从圆明园轰出来的,与列祖宗的秋弥仪式不同。
咸丰十年(1860)8月初八,咸丰一行匆匆逃离后,日夜行走,因为御膳和行李帐篷都不齐全。同一天,咸丰皇帝只吃了两个鸡蛋,第二天只和后妃分了几碗小米粥。过去如花似玉的后妃宫眷,如今落难荒郊,一个个恐惧忧愁,容颜憔悴。咸丰看着这支逃跑的队伍,回头南望京城,忍不住泪流满面,痛不欲生。他对祖先深感愧疚,不知道这辈子能不能回到金碧辉煌的紫禁城...
圆明园建了一个半世纪,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与风景交融的“离宫皇家园林”。她既有北国古风,又有江南之美韵,又有中西园林结合的风格。其中,不仅有无数的殿阁楼台、桥廊水榭,还有无数的孤本秘籍,如名人书画、鼎彝礼器、金珠珍品、铜铁古玩等。她曾经是清朝清帝避喧听政、享受生命的地方,也是咸丰皇帝诞生的摇篮。“九州清曼”的“同道堂”是道光皇帝的书名定位,也是一个信任国家和国家的地方。联军焚烧圆明园的坏消息传到热河后,一种说不出的怨恨使咸丰皇帝几乎站不住了。他似乎觉得他支持的“天空”已经崩溃了。像亡国一样的耻辱吞噬了他的心。虚弱的年轻皇帝无法忍受这种突然的打击,立即吐血,旧病复发。
有些文件经常把咸丰拒绝回北京的原因归咎于苏顺和其他人的阻挠,这样他们就可以勒索天子来命令诸侯,并以娱乐的语气诱惑年轻的皇帝。事实上,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
咸丰从小就熟悉历代典籍,并非不知道圣驾久离京城的危险性,也不是一心贪图山庄的风景和女色。作为一国之主,他为什么不想尽快回銮,以定人心呢?但咸丰对外国人的怀疑太深,尤其是对英法侵略者。虽然他在战场上失败了,被迫接受城下联盟,但他总是不愿意放下万乘之尊的架子,和外使住在同一个城市,更不用说所谓的“国书”了。在这种心理障碍下,咸丰直言不讳地告诉他,留在北京的王大臣等合词恳求他尽快返回宫殿,以确定人们的心。虽然英法退兵,但各国仍有居民亲自递送国书。他们既没有向该夷解释,也没有因为我回到北京而饶舌。一切都没有妥协。如果我率意回銮,夷人再次被胁制,我一定会回来,在很多事情上不协调,但我担心北京师傅的心会震惊,甚至比8月初8日还要糟糕。最后,咸丰决定今年暂停回京,等待夷务大定,再回京。最后还特意加了一句话,今年回京之举,王大臣等不准再行了。干脆堵住了留京王大臣的嘴。咸丰的决定不仅得到了王大臣苏顺等人的积极支持,也为他们控制皇帝、排除异己创造了条件。
热河避暑山庄原本离宫200多处,完好无损的人还有70多处,还有更多的藏梨园,精致华丽,甚至比京师南府还要好。和约签约后,苏顺等人为安慰病弱无聊的咸丰皇帝,知道他热爱京剧,就召升平署(宫廷剧班)分批去热河承差。
几乎每两三天演一次戏,每一部戏,每一个角色都由朱笔决定,有时早上已经花唱了,依然“传旨今天中午,还要清唱”。除了看戏,避暑山庄离围场不远,咸丰还经常游猎打围。然而,深秋之外,咸丰皇帝,水冷风寒,病人绝症,怎么能和康熙皇帝相比呢?@ 第二年初春,咸丰的病情再次重复。事实证明,咸丰十一年(1861)正月初二,咸丰即诏定2月13日回銮。之后又规定了回銮后的详细行程安排。留在京城的王公大臣们都期待着。他们希望皇帝能尽快回到皇宫。首先,人们的心是稳定的,其次,咸丰可以尽快摆脱肃顺和其他人。但是让他们失望的是,那时皇帝没有动静。二月中旬,法国公使布尔布隆和英国公使普鲁斯陆续进驻北京。随后,2月22日传来上渝:我还没有大安,诸王大臣请暂停回銮,不得不勉从所请,秋天再次降诏令。
咸丰一再推迟回銮的举动,引起了留京王大臣的强烈不满。他们痛苦地弹劾了瑞华、苏顺等人,“说銮舆还没有陷入混乱”,而苏顺等人则针锋相对。攻击留守京师的王大臣一再呼吁回銮,威胁朝廷,并在外国势力的帮助下诽谤王一新,试图谋反。以易欣和苏顺为首的京师和热河之间的斗争越来越激烈。
此时咸丰剧咳不止,红痰时见,他的肺结核已晚期,但英法使驻京,亲递国书等项目仍未协商,咸丰坚持不回京。正如历史学家孟森所说,咸丰为与外使同居而感到羞耻。他是一个至死不渝的封建卫士,“宁死于国家,也不愿意让夷虏的踪迹相触。”。当与外国人关系越来越密切的恭亲王想去拜访他时,咸丰非常反感,立即拒绝写作,甚至协助易欣办理洋务的文祥也不用来。
咸丰1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凌晨),清朝第七代皇帝咸丰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31岁。成为中国封建皇帝中唯一一位在西方资本主义浪潮的冲击下去世的君主。
咸丰帝:中国封建帝王中唯一一位客死异地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