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吕蒙
在《演义》中,吕蒙是一个鲁莽的形象。鲁迅的计划是白衣渡江攻击荆州。他的功劳大多是鲁迅,吕蒙后来被关羽显灵杀死。可以说,吕蒙在《演义》中给人的形象并不突出。然而,《三国志》清楚地记载,攻击荆州完全是吕蒙的想法,这与鲁迅无关。
作者点评:兄弟,不要和主角抢镜头,下次记得!
第九:徐晃
《演义》中武将的单挑完全是作者凭空捏造出来的文学形象。因此,为了衬托关羽的勇敢,徐晃成了二十回合被颜良打败的冤大头。先不说颜良有没有实力在20回合击败徐晃(如果战场上允许两人单挑的话)。先说说罗为什么一定要用徐晃来衬托关羽。我想了想,大概有两个原因:第一,黄旭在魏国武将中的武力应该排名第三(前面是典韦和楚旭)。黄旭在20回合中失利,其他武将也没有想法——张辽张合夏侯曹仁不会比黄旭强,即使黄旭在100回合内肯定输了,所以他不得不“不是关羽”,但这不是主要原因。第二,正是徐晃后来击败了关羽,让关羽彻底失去了失去荆州后回到成都(或蜀国势力范围内)的希望,从而战败被俘。罗同学想表达的是:徐晃,我的关羽输给了你,不是我打不过你,而是我的右臂力量少,否则...
作者点评:你打败了主角,但主角却在你身上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污点!
第八:孙坚
《演义》写道,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但历史上只有十三路诸侯。如果这十三路诸侯不包括公孙赞,关羽就不可能参加讨伐董卓的战斗,也不可能温酒斩华雄。真正斩华雄的是孙健。但我不知道为什么罗给了关羽和可怜的孙健功劳。
作者点评:虽然你没有和主角抢镜头,但是你儿子杀了主角,你...
第七:刘表
当曹操和刘备谈论英雄时,我们记得刘表“徒有其表”的形象。然而,历史上的刘表并非如此。刘表很帅,很有才华。他是“荆襄八骏”之一,治理荆襄的地方也很好。人们安居乐业。刘表不喜欢打仗(即使打了几场小仗,兵力也不多),荆襄之地是汉末少有的和平之地。然而,这是一个战争频繁的时代,刘表错不应该出生在这个时代。
作者点评:兄弟,下次转世的时候看点。
第六:曹真
演义中的曹真多次被诸葛亮玩弄,这位将军真是窝囊!但曹真之能成为大司马,绝对不仅取决于宗族关系,还取决于他自己。他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指挥官:打猎的时候射了一只老虎,说明曹真的武功不低;把自己的食邑分给曹遵,朱赞的儿子(这两个人和曹真一起为曹操工作,一个是宗族,一个是村民,他们都很早就死了),说明曹真很仁慈;每次出征,我都和士兵同甘共苦,军队没有得到足够的奖励。把家里的东西给士兵,说明曹真懂得体谅士兵,士兵愿意为他努力;用郝昭守陈仓,说明曹真知人善用。曹真死后,当明帝追忆曹真的功绩时,他说:“大司马履忠节,佐命二祖,内不依亲人之宠,外不骄白屋之士,可谓盈盈守位,劳谦其德”。曹真死后,明帝追忆曹真的成就时,说:“大司马舞履忠节,佐命二祖,内不依赖亲人的宠爱,外不骄傲白屋的人,可谓封盈守位,劳谦其德。”就是这样一个人,罗同学为了塑造诸葛的形象,不得不用曹真来刷!
作者点评:如果你不姓曹,也许你的文学形象会更好。如果你不是曹操的人,你的形象会更好!
第五:张合
有人说,《演义》中的张和是一个草包将军。他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这只是《演义》中的张和,而不是历史上的张和。如果张和真的是这样一个草包,他怎么能深受曹操的喜爱呢?他怎么能成为五位好将军之一?刘备、诸葛亮甚至司马懿都非常害怕真正的张和知变数,善于营陈,预计战争地形(有人说张和死于司马懿的阴谋)。
作者点评:以后拍电影的时候,问问导演,千万不要和主角演对手戏!
第四:刘禅
演义塑造的“扶不起的阿斗”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刘禅真的帮不起吗?当然不是。说实话,刘禅并不愚蠢。虽然没有亮点,但绝对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弱智。从两个地方可以看出,蜀国是三个国家中唯一一个没有大规模内乱的国家。二:杨毅和魏延争权时,两人都写信说对方谋反,但刘禅听了魏延的奏章,断定魏延是勇敢的将军,足以拒绝杨毅等。为什么要烧栈道?至于刘禅为什么看起来像个白痴,那都是诸葛亮逼的。
作者点评:怪你的相父!
第三:魏延
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反骨”这个词只出现在《三国演义》中,独一无二。诸葛亮是神,他看见魏延头后有“反骨”。魏延的叛变会对蜀国产生非常坏的影响。诸葛亮死后一定要杀魏延——但他并没有亲自杀魏延(或亲自下令),而是故意激发魏延和杨仪的矛盾,用别人的手杀魏延。于是忠于蜀国的魏延被诬陷为叛国,失去了头脑,于是无知的后人高呼:诸葛丞相真是料事如神。
作者点评:你被冤枉快两千年了!
第二:蒋干
《演义》中的蒋干绝对是一个小丑形象:先是偷书让曹操误杀蔡茂张允,然后把庞统介绍给曹操,让庞统有机会说服曹操连接战舰,从而为火灾攻击准备了前提。但历史上蒋干仪容过人,很有才华,善于说,江淮人,无人能比。因为曹操喜欢周瑜,想招他,所以派蒋干去游说。但蒋干走后,周瑜立刻猜出了蒋干的意图,蒋干也就不再提了。但罗同学为了文学形象,却刻画了《演义》中小丑的形象。
作者点评:你老蒋家做了什么对不起罗同学的事吗?
第一:周瑜
在《演义》中,周瑜是一个气量狭窄、嫉贤嫉能、陪伴妻子、折兵的人。为了塑造诸葛亮,罗把赤壁之战属于周瑜的大部分功劳都给了诸葛亮,最后被诸葛亮生气了。然而,周瑜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人——程普和周瑜开始关系不好。程普多次羞辱周瑜,因为他是一名老兵。然而,周瑜从未关心过程普。程普终于被感动了。他钦佩周瑜,说:“和周公瑾交往就像喝酒一样。他不知不觉中喝醉了!”。赤壁之战的大部分功劳都归功于周瑜,至于演义中所说的草船借箭,借东风,连环计,纯属无中生有。在江陵做军事准备的时候,周瑜病死了,绝不是被某人气死的,而送丧悼念的人是庞统而非某人。此外,周瑜性格开朗,气度宽宏,精通乐律,有句成语叫“曲有误,周郎顾”。
作者点评:应该是“既生亮,何生瑜”才对!
小说《三国演义》十大比窦娥还冤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