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1563~1638) 明末大臣,抗清将领。字稚绳,别号凯阳。保定高阳(今河北)人。
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进入中允,历诏德,洗马。泰昌元年(1620)明西宗即位后,以左舒子为讲官。天启二年(1622),后金(清)进入广宁,明兵退至山海关。他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寻命以阁臣为首,督导蓟辽、天津、登、莱诸处军务。
承宗到职后,整顿营伍,严格守卫官员职责,禁止遗产、绝宴、供词、省级参观,以严肃的军事纪律,振奋士气。东营、建水师、火兵培训、马政改革,提高了关门守军的战斗力。建设宁远城(今辽宁兴城)。
天启三年来,他参观了宁远等地,认真考察了数百英里外的人情和地形。他认为宁远是危险的,可以守卫,可以屯。他主张在这里建城,训练军队和屯田,守卫关外。强调“失辽左,必不能守榆关;失眠华,宁远必不能守辽左。“他反对经略王在晋、总督王象乾等人在山海关八里铺设重关划关的消极主张。在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以耕人为战、以耕人为耕的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辽河以西疆域已恢复400多里。以功加左柱国、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等。
天启五年,由于总兵官马世龙进攻柳河失败,承宗被魏忠贤党排除在外。
崇祯两年(1629年)后,金汗皇太极从大安口进入首都,逼迫北京。他再次被任命为原官兵部尚书守通州(今北京通县),后移镇山海关,指挥各地援军将清军赶出关外,以功累累太傅和太保。四年后,他因总兵官吴翔、宋伟未能帮助凌河而辞职。
十一年来,清军深入内地,十一月攻打高阳,这是孙承宗的故乡,此时孙承宗正坚守城市。
清军没有发动攻击,而是派使者围着城墙大喊劝降。他们知道城里既没有将军也没有守军。没想到,孙承宗在城墙上严厉拒绝了。
清军无奈之下发动了进攻。事实上,必须猛攻,对于这个小地方,很容易赢。但别忘了,此时站在城墙上的是孙承宗。
当孙承宗看到清军到来时,并没有惊慌失措。他召集了全家40多人,找到了所有可以当武器的用具,带着家人去了城墙。
这一次,没有援军,没有上帝的帮助,只能依靠自己。当清军看到人们出现在城墙上时,他们仍然惊慌失措,但仔细一看,他们发现人群中充满了老、弱、妇女和儿童。
如何打这场仗,情况非常明显。孙承宗没有任何优势,但在极端劣势下,孙承宗仍然坚持。即使他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他也应该牢牢地守住城门。
第二天,孙承宗被俘,孙氏一家40多口,全部殉国,满门忠诚。
南明福王时,追太师。高阳集的作品收入。
孙承宗简介:死不降清 明朝忠烈老将满门殉国,满门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