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帝时期,随着汉朝国力的增强,匈奴力量不断削弱,汉匈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宣帝神爵两年(前60年)后,匈奴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权力纠纷。刚开始有“五单争立”,互不允许,屠杀兼并。西汉“单于天降”瓦当最终形成了呼韩邪单于智支单的对立。汉元帝时期,汉匈关系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陈汤平灭郅支,另一件是昭君出塞。昭君出塞成了汉元帝刘氏一生中最悲伤的事情。
汉元帝刘奭[shì](前74-前33年)匈奴支单以为离汉朝很远。此外,他怨恨汉朝支持他的敌人呼韩邪,意味着与汉朝分手,并与康居王勾结。他在都赖水(今恒逻斯河,哈萨克斯坦)建了一座支城(今江布尔,哈萨克斯坦南部),作为他进一步扩大势力的基地。支将势力发展到汉西域,直接威胁到汉朝在西域的统治。建昭三年(前36年),新西域太守陈汤攻击匈奴,取得了巨大胜利。至此,汉朝终于消灭了虎视西域的敌对势力。近40年来,西域保持和平,中西交通畅通无阻。虽然陈汤为官有很多不良行为,但他的功绩应该得到肯定。
智志被杀后,呼韩邪不仅为消灭政敌而高兴,而且害怕汉朝的力量。出乎意料的是,在宁元年(前33年)的第一个月,呼韩邪第三次进入长安朝汉,并表示愿意娶一个汉族女人为王。元帝也愿意以婚姻的形式巩固汉匈之间的友好关系,所以宫女王强与他结婚。
王强,昭君,西晋时因为避司马昭忌,改名为明君,南郡归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昭君村)人。昭君虽然仪容雅丽,举止端庄,但由于没有皇帝封臣,在后宫的地位极其卑微,不受重视。和当时绝大多数宫女一样,昭君“入宫几岁,不见御,积怨”。但当历史提供机会时,她主动请行,自愿远嫁匈奴。临行前举行的欢送仪式上,元帝看到昭君妆容丰满,光彩照人,顾影徘徊,四处走动。他忍不住后悔,想留下她,但不方便失信,只好让她跟着韩邪走。
为了促进汉匈民族团结,勇敢的汉家宫女昭君自愿出塞履行政治婚姻,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杰出妇女。汉元帝认为,这次政治婚姻可以使“边境长无兵革”,特意将年号改为“居宁”,意思是边境和平。呼韩邪单于封王昭君为“宁胡氏”,“宁胡”意为“匈奴得到昭君,国家安宁”。此后,汉匈长期战争状态宣告结束,双方始终保持友好关系。汉匈冲突持续了150年,就像一首雄伟的交响乐,昭君出塞就像一个完美的“休止符”。
昭君的事迹在正史记载中只有几十个字,但在官野史上却有很多记载,而且更具传奇色彩。《西京杂技》中有这样一个传说:“元帝后宫多,不常见,甚至画家图形,按图召幸之。诸宫人贿赂画家,多者十万,少者也不减五万,独王强拒绝,然后就不见了。由于画家毛延寿的卑劣行为,错过了昭君的青春,使她背井离乡,远嫁异国。
此外,据东汉文学家蔡勇的《钢琴练习》记载,昭君嫁给匈奴后,心情不好,写了一首诗,后人称之为《昭君怨》,其中有这样一首诗:“优雅的燕子,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辽阔。父亲Xi,道里长。呜呜,悲伤,悲伤。这首诗很可能是伪托之作。又传,昭君还给元帝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如下:“臣妾幸得备身禁地,所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逃异域。诚得捐躯报之,何敢自怜?独惜国家废墟,移到贱工,南望汉阙,徒增结耳!有父有弟,陛下少怜之。据说元帝得书,大为动情,转而恨画家从中作梗,穷究其欺君之罪。画家毛延寿等五人“同日弃市”,一时北京画家几乎消失。王安石在他的《明妃曲》中写道:“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有多少次?意态画不出来,当时浪费了杀毛延寿。“他反过去指责毛延寿欺君的正统观念,把批评的锋芒指向了汉元帝。
汉代出塞和亲的女人比比皆是,而且大部分都是金枝玉叶的宗室公主。但他们的行为,很快就随着历史的长河流逝,只有出身于“良家子”的昭君却流芳千古,人们怀念不已。1963年,董必武同志写了一首咏昭君的诗,刻在昭君墓前的石碑上:“昭君自有千秋,胡汉与亲知见高。词客各胸怀怨,舞文弄墨总是徒劳的。“不仅肯定了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也肯定了汉元帝的历史眼光。
王昭君出塞后不久,汉元帝病入膏肓。宁元年(前33年)5月,元帝去世,在位16年,葬于渭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6月,皇太子刘晗成为孝成帝。
汉元帝一生中最悲剧的事情:王昭君无缘无故被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