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是唐太宗的亲密伙伴,为唐朝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今天可以看到的有限的材料中,我们看到的是李静如何使用他独特的战术来克服敌人,但他的战术并没有以原来的形式传播。们看到的关于他的战术的材料基本上都是由后代编造的。
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李靖,字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祖父和父亲是北魏和隋朝的地方官员。他自己也在隋朝当官多年。唐建立后,李世民将他从刑场救出,并要求高祖李渊免除他的死罪。从此,李靖跟随李世民,为唐朝的统一与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率兵平定江南,北灭突厥,西击吐谷浑,在多年的军事生涯中无敌,展现了他独特的兵法艺术风格。唐高祖李渊也称赞了他的军事才能:“古代著名将军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怎么能及也!贞观十七年(643年),他和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在凌烟阁被视为功臣。在今天可以看到的有限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李靖如何出神入化地运用自己独特的战法战胜敌人的记录。以其辉煌的战绩,李靖成为中国军事史上一代著名的军事家。
但遗憾的是,李靖精湛的兵法并没有以原来的形式流传下来。据《宋史·艺文志》记载,李靖有七部兵法;阴符机、《陶谦秘术》、《陶谦总要》、卫国公手记、《六军镜》、《兵千新书》、《弓诀》。但早在宋神宗时期,这些书就不完整了,今天绝大多数都死了。根据杜佑的《通典》,清代学者王宗芪、杜牧的《注孙子》、宋代的《太平御观》、《武经总要》等书被编成《李卫公兵法》,是研究李靖兵法的重要材料。《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研究李靖兵法的另一部重要作品。
中国古代兵书以北宋神宗颁发的《武经七书》而闻名。《武经七书》包括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书。除《李卫公问对》外,其余都是春秋战国秦汉前的作品。因此,有人认为《李卫公问对》是中国军事思想史上承前启后的里程碑。但《李卫公问对》真的是唐贞观时期的作品吗?假如不是真书,那么历史学界研究的唐初军事战略、战术等问题就大成问题。
早在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颁布《武经七书》时,学者们就怀疑这本书可能是北宋初阮逸所在。赵公武、陈振孙、邵博等人都同意这一观点。但一直有人反对这种说法,比如《文献通考》的作者马端临。在现代,疑古之风蓬勃发展。有人认为阮毅模仿杜佑《通典》中李靖兵法的说法广为流传,如张心澄的《伪书通考》和黄云梅的《古今伪书通考》。
马端临认为:“神宗诏王震等校正理论在国史上很明显,但不是阮的假托。”根据《四朝国史·兵志》中关于神宗熙宁间枢密院诏令内容的记载,他认为王震等人对李靖的军事作品进行了校正和分类解释,“问签三卷”和“就像这本书”。据他说,今天的《李伟公问对》是熙宁时期录制的《卫公兵法》。
《李卫公问对》又称《李靖问对》、《唐李问对》等,简称《问对》,是一本以传统问答体为基础的兵书。全书分为中下三卷,共98个问答,以作战和训练为中心,也涉及到广泛的军事问题。以唐太宗与李靖谈话问答的形式,记录和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战略和战术问题。因此,考证这本书的真伪,关系到这本书能否作为对李靖的研究,进而研究唐初军事史料。
许多现代学者认为“问对”不是伪书。也有学者把这本书作为研究李靖及其军事思想的史料依据。持真书论者认为,考察宋代何去非等人的相关资料和作品,都没有发现证明“问对”是伪作的文字记载。而且《问对》可以入选《武经七书》,说明不是宋人阮逸的伪作。理由有二。首先,宋神宗是一位“注重武备”的皇帝。他颁发了《武经七书》,作为当时军官的武术经典,类似于当前教学中使用的教材。朝廷上下认真对待,认真处理,怎么能把当朝伪托的假冒伪劣商品列为武经,作为全国武学的教科书呢?阮逸当时并不出名,《宋史》中也没有其传。只知道他是宋仁宗的天圣时期(1023)~进士1031年,皇佑(1049)~1053年)年间还做了屯田员外郎。我今天不知道他的其他事迹。第二,《武经七书》的校正任务是由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管部门负责的,其中都是饱学之士。即使这本书是阮逸伪托,也可能欺骗后人,但绝对不可能欺骗这些鸿儒的眼光。从以上两点来看,这些学者认为阮逸伪托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问对”应该是真书。
这些学者虽然有道理,但并非阮逸伪托并不意味着这本书一定不是伪书。有专家指出,书中有太多的可疑之处。比如最简单的一个:书中的整篇文章叫李世民“太宗”,但是李靖死在李世民之前,怎么能用李世民死后才起的庙号叫他呢?书中还有许多与贞观时期的历史事实不符的内容。李世民、李靖去世后出现的许多地名、人名等,《问对》却让他们提前说出来。如《问对》中多处记载唐太宗称“李世积”为“李积”。但是唐太宗去世后,李世积改名为李积。太宗曾下诏说,只要不连用“世民”二字,就不必改名而避开他的名字。由于太宗向天下人明确表示不必避其名忌,当然不可能说话不算数,自己先为了避自忌而称“李世积”为“李积”。太宗死后,朝廷开始要求天下人避开“世”和“民”之忌。太宗去世后一个月,李世积改名为李积。都记得唐太宗称之为“李世积”,叙事严谨的史籍。《问对》的作者显然忽略了这一历史事实,许多处记太宗、李靖称“李世积”为“李积”。可以看出,这本书不是在贞观年间写的,也不是直接记录唐太宗和李靖听到的对话。
此外,唐太宗、李靖本不会说错话,但在《问对》中却让他们说错了。“问对”称李建成所率部队为“右军”,而李世民自称所率部队为“左军”。但据《大唐创业起居注》报道、新旧《唐书》、据《资治通鉴》等可靠资料记载,李建成当时统率左军,李世民统率右军。李世民怎么会记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重要事件和重要职位?这样的张冠李戴,显然不出自李世民的口。
《问对》中霍邑之战、安北都护府设置、唐代军事术语使用等都存在缺陷和错误。此外,它与《通典》中介绍的李静的兵法和事迹相矛盾。因此,许多学者认为,这本书纯粹是后人的伪托,不能作为研究唐代军事史的信息。
另一位学者认为,这本书虽然不是贞观时期的作品,但也有错误,但作者对唐太宗、李靖的事迹和言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本书基本上反映了唐太宗和李靖的思想,可以作为研究唐代军事思想的材料。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问对》是宋神宗下诏,官方组织人力集体修写的。以常见的李靖兵法为基础,采用问答的形式,因此被命名为“李卫公问对”,而不是修行者。这本书基本上反映了唐太宗和李靖的思想,可以作为研究李唐一代军事思想的材料。一些海外学者也认为这本书的形式与宋初的伪作非常相似,但它包含了一些真实的内容,可以看作是贞观政要军事上的姐妹文章。
不管《问对》是真是假,什么时候写书,都记录了李靖的兵法和军事思想。在“唐李靖兵法,世无完书”(宋神宗语)的情况下,对现代人研究李靖兵法具有重要意义。
大唐卫公李靖兵法之谜:出神入化为何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