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祖籍河南省考城县(今兰考县顾阳),1398年出生于浙江省钱塘(今杭州),24岁时中进士。宣德五年(1430年)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巡抚河南、山西。
黄河河务是当时河南地方官员的重要职责。于谦在河南巡逻期间非常重视这一点。于谦在河南的18年里,黄河在河南只崩溃了三次,但在开封附近没有崩溃一次。当然,这与于谦重视堤防、广泛种植树木、加强堤基、加强检查密不可分。
当然,黄河在开封没有溃堤并不意味着没有危险。有一年,黄河水势上升,靠近开封城墙。形势非常危急。于谦亲自来到第一线,组织指挥人民抗洪斗争,把皇帝给他的蟒袍扔进河里,表示决心战胜洪水,最终稳定了人民的心,战胜了洪水,保住了开封城。大水过后,于谦加强了开封护城堤的建设,铸造了一座镇河铁犀。
于谦在河南巡逻后,观察了民情。在城北人民建造土堤抵御黄水的基础上,他们以工作救济,动员农民工和征兵参与开封护城堤建设的巨大工程。堤坝从开封市西部修建,到城北,再到城东三面。经过五年(1440年)正统洪水的考验,于谦更加重视开封护城堤的建设。正统十一年(1446年),城西、城北、城东三面护城堤成功建成,全长20多公里,堤宽六丈,高两丈多。开封的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堤防五里一亭,派专人看守,护堤巡防。堤两侧广泛种植树木,防止堤土流失。每到春夏季节,树木茂盛,郁郁葱葱,形成了一道绿色的护城屏障。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黄河在荥阳姚村决口,经中牟、开封西杏花营、城东陈留,向东汇涡河后入淮。此时,开封城位于黄河北岸,城南已成为泛区,连续三年患水。河南巡抚王暹,明景泰二年(1451年),继续于谦开封护城堤之未竟工程。在开封市南部修建护城堤15公里左右,东西两端与原护城堤一致。到目前为止,一条40公里长的完整环形护城堤终于完工了。
明宏治六年(1493年)黄河主流再次改道,从开封北10公里左右向东流动。开封段沿黄河两岸筑起新的黄河堤,开封护城堤退居二线。但作为历史遗迹,作为城市周边罕见的护城堤,仍应得到保护,在城市绿化和环境保护中发挥独特作用。
开封镇河铁犀最初被安置在开封回龙庙。黄河决口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回龙庙被黄河水冲平,铁犀深陷泥潭。清顺治年间被挖出来保存下来。开封沦陷期间,侵华日军强行将铁犀拉到开封市,准备销毁熔铁制造军火。铁犀方躲过灾难,依然屹立在铁犀所在地铁牛村的堤岸上。虽然开封铁牛村的居民与铁犀世代相守,但他们只叫铁牛村,拒绝改名铁犀村。
于谦在河南、山西巡抚期间的政策:主张薄赋安民,宽济贫困,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内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他个人重名节守情操,为官廉洁,不贪不敛,上不攀附权贵,下不卖官贵,既不请客送礼,也不贪污受贿。当他被调回北京,离开河南、山西任所时,轻车简单,两袖微风。他有一句绝句是这样写的:“手帕蘑菇和线香,本资民用反为灾难,微风两袖朝天,避免陆燕话短长”。此外,他在仕前的一首歌《石灰吟》更受欢迎,“千锤万击深山,火烧如闲,粉骨碎身不怕,要把清白留在人间”,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诚实的期待。
于谦离开汴京工作的第二年(正统十四年即1449年),瓦拉入侵。于谦奉命代理兵部,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土木堡一役,王师50万人全军覆没,瓦拉俘虏皇帝北去,京师震动。群议南渡以避其锋,于谦“定策坚守,以国家安全为己任”,力主另立宣宗子朱祁钰为景帝(代宗)改元景泰。于谦提拔兵部尚书。提督各营军马保卫京师,获大捷,深受皇帝的依赖。每一个奖励往往不受影响。辞让不掉,便封存起来,不敢妄用。他的所作所为被视为“一代名臣,身体安全,志存宗社,厥功伟伟”。后来于谦组织兵力击退瓦拉,劝景帝迎回英宗。景帝病重,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曹吉祥等发动“夺门之变”,景帝崩溃。
英宗朱祁镇复辟,以“谋为不轨,迎立外藩”罪处死于谦。与此同时,王文、范广等人也被杀。
谦等“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去于谦府第抄家的官员惊讶地发现,唐堂兵部尚书家除了书籍和日常生活用具外,没有什么值钱的。只有一个正屋被封闭得很紧,开封视之,都是皇帝赐予的物品,封封记载清晰,一丝不动,见人都泪流满面。后人评价于谦“有巍巍定难之功;有侃侃立朝之节;有孜孜及民之惠;有节律贪之洁”。的确,他在自己的《石灰吟》中所期待的话“要在人间留清白”。
拯救大明于危难的忠臣于谦:要把清白留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