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榜案”是明朝洪武30年“丁丑科”会试后发生的一件大事,一件奇事,一件丑事。说它大,是北方的骚乱,最终演变成南北对抗的政治运动,朱元璋亲自完成;说它奇怪,有两个名单,第一个名单上的52人都是南方人,第二个名单上的61人都是北方人;说它丑,是朱元璋再次施展残酷手段,抓住机会根除反对势力,造成20多名考官被处决的血腥悲剧。
理论上,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是礼部的事,但为什么朱元璋如此无视自己的身份,兴师动众,大动肝火,屠杀考官呢?笔者认为有三个原因:一是朱元璋从大局出发,通过这一举动收伏了北方士子的心。两者,考官不理解皇帝的意图,引起了朱元璋对他们的怀疑。三是朱元璋借此机会铲除反对势力,实行文化专制。
明初,受战争影响,北方士子一直在观望和徘徊,不愿意依附明朝。用科举制度收伏北方士子之心是当务之急。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如果只录取文章的质量,必然会造成很大的区域差异。一些落后地区的士兵永远不会出现,这将影响落后地区的发展和政治稳定。作为皇帝,朱元璋把握全局,考虑稳定。只有采取人为平衡的方式,才能平息北方知识分子的不公,安抚北方的心。
朱元璋的思路清晰、正确、明智,但大家都不买他的账。首先,他要求考官刘三五平衡,增加入围名额,选择几个北方儿子上榜。结果,刘三五拒绝了。然后,他命令张欣等人主持试卷复审,希望选择几个有才华的北方人。然而,令朱元璋惊讶的是,复审结果与初审结果完全一致,所有北方人仍然再次出名于孙山。张欣等人无法理解朱元璋的意图,走自己的路,使皇帝非常受伤,非常生气,非常丢脸,朱元璋决定亲自出去,亲自主持第三次试卷审查。
刘三武和张欣都严格按照朝廷科举考试的规定,以文章的优缺点选拔人才。然而,朱元璋认为,张欣和刘三武串通欺凌君主,交刑事部认真查明。刑事部门没有优秀的证据,不得不以“为胡、反叛朝廷”的罪名交差,于是刘、张信等人突然变成了“蓝玉余党”。朱元璋明知罪名无中生有,仍将张信、白信蹈等20余人凌迟处死,刘三五年老免死,送往边疆充军。就连南榜第一名宋聪、第二名陈安也因涉嫌行贿,一名被充军发配,另一名被处决。到目前为止,这一举国公案已经彻底结束。
“南北榜案”发生在洪武朝文字狱13年后不久,朱元璋采取极端措施打击廷臣反对势力,继续实施文化专制和高压政治。本案不仅体现了全国统一形势发展中南北政治平衡的要求,也体现了朱元璋打击和限制江南地主的一贯政策。朱元璋是一位鲁莽的皇帝,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对他来说,干预“南北名单”,用几十个人的头换取北方人民的心,换取政治稳定和世界和平。这是一笔稳定的生意。此外,他杀死的人都是自以为是、目光短浅、迂腐顽固、没有共同语言的南方考官,这可以换取北方士兵对他的感激。为什么不呢?但这一事件,倒开了明朝分南北取士的先例,直到洪熙之后才成定制。
揭秘:为什么明太祖朱元璋要介入[南北榜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