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天安门至午门之间仍有“廷杖”、“献俘”的地方。“廷杖”是对朝中大臣的惩罚。当时皇帝也提倡文武百官甚至平民上书“进诫”。然而,很少有人敢直言不讳地批评皇帝,许多人赞美和奉承他们。封建独裁者大多喜欢听颂扬,“劝诫”批评皇帝冒险。虽然皇帝标榜纳诫,但大臣们在进诫时有点粗心,龙颜大怒,要在午门前罚跪打棍子,这叫“廷杖”。有些大臣跪了几天,然后被杖责备几十根棍子,轻皮开肉绽放,重的一命呜呜。
据《明史》记载,“正德十六年,为了告诫南巡,廷杖舒芬、黄巩等146人,死者11人”。据《明史》报道,明朝皇帝武宗不得不巡游江南,107名大臣劝阻并激怒了皇帝。这些人在午门前跪了5天,然后被指责30到50根棍子,有些人甚至被活活打死。
明嘉靖三年(1524年),旁系坐在皇位上的朱厚荣,想让自己成为正统的皇帝,只想去掉母亲的“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这个词。这一举动在百官中引起轩然大波,众官不断上书阻止,甚至聚集在大左顺门前哭泣。朱厚荣对此大怒,多次下令将劝阻的大臣关进牢房。200多名重要大臣被“廷杖”,17名死者受到严惩。幸运熬过“廷杖”的人也被停薪、除官、充军。
在民间传说和小说中,经常有“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事实上,紫禁城从不斩人,午门外也不是刑场。但在明朝,如果大臣们激怒了皇帝,他们经常受到“廷杖”的惩罚。封建社会很少有皇帝开明“接受建议”,这也是他们王位“短命”的原因之一。
“献俘”始于清朝。为了显示结果,凯旋的军事士兵将在午门前举行“献俘礼”。献俘是将抓获的俘虏押送到北京,在午门前向皇帝报功,兵部将俘虏交给刑部判刑或处死。
仪式前一天,被俘的战俘脖子上系着白带,双手反剪。在兵部官员的牵引下,他们从长安右门进入太庙和国家祭坛,表示祖先的祝福和国家的祝福。这一举动被称为“献俘”。皇史成有《午门献俘图》。
第二天,皇帝登午门楼被俘。门楼中间有一个皇家座位,屋檐下有一个黄色的盖子。各种仪仗、法驾、卤簿陈设在阙门左右,战车、战马、护朝宝象、大乐排列停当。那天早上,众王公大臣,身穿朝服云集午门前,俘虏们此刻也被押到这里。穿着枪龙服的皇帝在鼓声和“万岁”的声音中,向午门城大厦的皇位降旨,发落俘虏。如果赦免,他们将宣誓释放俘虏,战俘们将磕头感谢他们。这一幕被称为“被俘”。乾隆皇帝曾于1755年御制《午门被俘》一首诗:
雷霆申宿令,吕合被新俘。安能杀人吗?白训班结束时,两个顽固的市衢。阳光明媚,天气愉快,礼物愉快。益切钦心镜,永怀巩帝国。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乾隆皇帝被俘时的舒适心情和对王朝永恒的期待。是的,作为皇城的正门,天安门广场是北京众多城门中最壮丽的一座,进出天安门广场有着极其严格的规范。
假如有人不小心走错了,就是冒犯了“皇权至尊”的规制,就会造成杀人之祸。
明朝皇帝朱厚夫曾指责大臣 17名死者被严厉折磨,17名死者被严厉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