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元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郭守敬(1231-1316)。汉族,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元太宗出生三年,卒于元仁宗延佑两年。郭守敬曾担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郭守敬于1276年修订了新历法,经过4年制定了360多年的授时历。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为纪念郭守敬诞辰750周年,国际天文学会以他的名字命名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
郭守敬年轻时继承了祖父郭荣的家学,研究天文学、计算学和水利。到13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攻占南宋首都临安。在统一前夕,他命令制定新的历法,并由张文谦等主持,成立了一个新的历史治理机构太史局。王勋负责太史局,郭守敬协助。从学术上讲,王勋计算、郭主制仪器和观察。
到15年(或16年),太史局改名为太史学院,王庚任命太史令。郭守敬成立了一个天文台,同时了解太史学院的事务。当时,杨恭懿和其他人一起工作。经过四年的努力,新历终于在17年前编出来了,被忽必烈命名为《授时历》。
《授时历》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优秀的历法。国王、郭守敬等人研究分析了汉代以来的40多个历法,吸收了每一个历法的长处,力主制应用了“明历原理”(国王)和“历法的基础在于测试,而测试仪器莫先仪表”(郭守敬),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
郭守敬、王迅、许衡等人共同编制了中国古代最先进、实施时间最长的历法《授时历》。为了编写日历,他创造和改进了十多个天文仪器,如简单仪器、高表、候极仪、浑天象、仰面仪器、立运仪器、风景符号和窥视仪器;全国还设立了27个观测站,进行了大规模的“四海测量”。北极出口的平均高度误差仅为0.35;新测28宿距度,平均误差不到5';测定了黄赤交角的新值,误差只有1'多;回归年长为365.2425日,与当前公历值完全一致。
《推步》是郭守敬编写的天文历法。、《立成》、《历议拟稿》、“仪象法式”、《上、中、下三历注》、《修历源流》等14种,共105卷。
为纪念郭守敬的成就,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2012年小行星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
郭守敬为修历设计监制的新仪器有12种:简仪、高仪、候极仪、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视仪、日月食仪、星羲定时仪(史书记载称13种,有研究人员认为最后一种或星羲定时仪)。
在大部分(今北京),郭守敬通过三年半200次左右的测量,确定了14-17年的冬至时刻。结合历史上可靠的数据,他得出一年的回归长度为365.2425日。这个值和世界上常见的公历值一样。
自西汉刘欣作《三统历》以来,中国古代历史一直用上元年和日法来计算。唐宋时期,曹石等试图改变。《教时历》完全废除了上元年,以至元17年的冬至时刻为计算出发点,甚至元18年为“元”,即开始年。所使用的数据均以100个位数以下为单位,即以100个位数的小数制取消日法的分数表达式。
晚年,郭守敬致力于河工水利,并担任都水监。到元二十八至三十年,他提出并完成了从大都到通州的运河(即白浮渠和通惠河)项目。到元三十一年,郭守敬晋升为昭文馆大学学士,了解太史院事。在主持河流工程期间,他制作了一些优秀的计时器。
郭守敬简介 元朝时期,天文学家数学家郭守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