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禹(公元2-58年),字为仲华、汉族、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王莽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各地豪强纷纷拥兵自立。公元23年,刘玄称帝,年号更开始,村里的豪杰多推邓禹起事,邓禹拒绝服从。更始皇拜刘秀为破虏将军,封武信侯,不久命刘秀到定河北镇抚州县。邓禹闻讯,即杖策北渡,追到叶(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开始与刘秀见面。刘秀喜出望外,随后留在邓禹同宿,做了一夜长谈。邓禹说:“虽然都关西(一般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但今天的山东(秦汉时期通称萧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并不安全,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三辅假号往往聚集在一起。从一开始,他们既不沮丧,也不听断。所有将军都屈服于平庸的人。他们致力于金钱,争取力量,朝夕自快。他们不忠诚,不明智。他们深思远虑,想尊重安民。四方分崩离析。虽然明公建藩辅之功,犹恐无立。今天的计划,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忧天下,不足定也”(后汉书邓禹传)。刘秀大悦,对邓禹深表尊敬,让左右呼邓禹为邓将军,每一件大事,都要和他商量。
建武元年(公元25年)正月,邓禹率军越太行山,出关进入河东(山西省南部地区)。河东都尉闭关拒守,经战十日,大破守军,夺取大量军资粮备。然后率军围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但几个月没能攻下。更始将军范参率数万人,渡大阳欲攻邓禹,邓禹派诸将在解南迎战,大破敌,斩樊参。于是王匡﹑成丹﹑刘均等合军十余万,共击邓禹。初战,邓禹失败,樊崇战死。天黑后,双方停战,军师韩欣和诸将见气势已挫,都主张乘夜退走,邓禹不服,认为王匡之军虽多,但势不强。第二天,利用王匡停止进攻的机会,重组队伍,调整部署。第三天早上,王匡尽其所能攻打邓禹,邓禹令军不得妄动,严阵以待,坚守不出。王匡军到营前,突然击鼓,全师猛扑,大破王匡军。王匡军到等都弃军逃跑,邓禹率领轻骑追赶,俘获刘军和河东太守杨宝﹑持节中郎将除强,将其斩杀,收获节六,印丝五百,武器无数,遂定河东。
河东既定,邓禹率胜之师于汾阴(今山西省宝鼎)渡河,入夏阳(今陕西省韩城东南)。更始中郎将左辅都尉公乘涉,引其众十万,与左冯奕兵抗拒禹,邓禹败其军。此时赤眉军已进入长安,赤眉军纪不好,百姓不知所归。听说邓禹军纪律严明,沿途秋无犯,所以所向披靡,降者日以千计。“禹所停了常常节,以劳来之,父老不停车,满头发戴白,莫感悦,于是名震关西”。光武帝非常高兴(后汉书邓禹传)
虽然邓禹早年与光武为布衣相交,但在中兴功臣中,他既不是首事之臣,也不如后来的吴汉、贾复等人。他在中兴功臣中排名第一,大部分都是运筹帷幄。他曾协助光武,初定取河北以成帝业之谋。邓禹的《图天下策》之所以聪明,是因为他策划的战略方针为刘秀明确了如何在乱世和弱势中夺取世界的思路,为刘秀的最终胜利制定了长远的计划和明确的努力方向。后来以知人推荐名世,在一系列决策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后汉书》的范烨所说:“明定帝略”、“勋成智隐”,诚为中肯之言。
另外,至少有以下四个原因让邓禹排名第一。
首先,邓禹在河内和以前的许多重大决定都来自邓禹。刘秀非常欣赏邓禹。当时,邓禹确实是光武的首席参谋和军事工作者,邓禹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邓禹对光武为帝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刘秀在河北的时候,曾经被王郎赶走,就像一只失去家人的狗。他真的定居在信都。后来,渔阳和上谷支持刘秀。这是刘秀最早建立的基地。在28个晚上,近一半来自这个基地。主要将领吴汉、耿燕、寇迅、耿纯、王梁、景丹、盖延、任光、李忠、万秀、邳彤、刘植都在这个基地跟随刘秀。然而,这些将军原本有自己的下属和领土,但刘秀没有真正的直系部队,所以他们派邓宇召集军队和马匹。只有成千上万的人才能拥有真正的第一支直系部队。对光武帝来说,邓禹就像长孙无忌对唐太宗,李善长对明太祖。
@ 事实上,二十八宿的排名不是刘秀排的,而是他的儿子刘庄作为皇帝的后排。全国统一后,邓禹成为光武朝唯一继续任命的英雄。当时,二十八宿的许多人都死了。像冯毅这样有希望的人已经死了很多年了。邓禹恢复了大司徒的职务,曾任太傅,也就是王子刘庄的老师,自然提高了排名。
第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多英雄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生活开始腐化和堕落。相比之下,邓禹的性格要高尚得多。他对名利漠不关心,对别人诚实,对父母孝顺。天下已定,常思远离名誉和权势。邓禹也教会了他的孩子。他有13个儿子。他没有引导他们追求名利,而是让他们掌握了一种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技巧。他修饰家庭伦理,教育子孙,食封邑,不置产业。后来,他的后代都被称为世界。邓禹曾说过,我将百万之众,不尝妄杀一人,后人一定会有兴人。”
邓禹简介 帮助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邓禹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