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晚年没有圆满结束自己的人生。
鉴于他与嬴政的特殊关系,吕不韦在平定老艾叛乱后,被免去了丞相的职务。然而,嬴政从小经历的畸形家庭生活给他的身心留下了太多的痛苦。他亲眼目睹了母亲放荡不安的生活,甚至是一个17、18岁的年轻人。吕不韦也明目张胆地进入后宫与母亲混在一起,尤其是老艾。老艾已被镇压,嬴政不担心,但吕不韦还在咸阳,如果有一天他再次进入后宫,与太后旧情重燃,难道不再惹麻烦吗?
毕竟,嬴政是一名政治家。他从秦国稳定发展的高度考虑问题,再次做出决定,让吕不韦离开咸阳,到洛阳封地,“河南就国”。应该说,嬴政做出这样的决定,还是给了吕不韦足够的面子。到了洛阳,你吃了10万户租税,你还是文信侯,依然享受着荣华富贵,远离政治中心,安全干净。从这个角度来看,嬴政用心良苦,为吕不韦安排了安度晚年的地方,这也是解决他们特殊关系的最佳方案。
吕不韦怎么办?如果他真的很聪明,他应该真诚地去洛阳,低调地做人,闭门谢客,“隐藏自己的光芒和运气”,总结自己从政以来的得失,安度晚年。
然而,吕不韦并没有这样做,他认为自己可以在洛阳积累力量,发展力量,也许会有一些“行动”,甚至东山再起!
来到洛阳后,吕不韦真的又活跃起来了。他交流广泛,家里整天都有宴会,朋友们满座。来自世界各地的使者和客人络绎不绝。《史记·吕不韦传》载道:“年纪大了,诸侯的客人和使者相望,请写信给侯。”
吕不韦在洛阳的活动很快就传到了政治嗅觉敏感的嬴政那里。嬴政只是亲自管理,需要稳定。没想到吕不韦不接受教训,忍不住寂寞,真的不能容忍!嬴政终于觉得他必须对吕不韦采取最后一步。
秦王政十二年(公元前235年),他派人给吕不韦发了一封信,吕不韦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你为什么为秦服务?秦封君河南十万户?君何亲秦?被称为仲父!和家人一起迁蜀!”这封信完全否定了嬴政对吕不韦政治地位和家庭关系的否定:
首先,你吕不韦对秦国无功,不应该享受租税食城;
第二,你吕不韦和我没有亲戚关系,不应该叫仲父。一个和我没有亲戚关系的失败者,和我有什么关系,赶紧离开这里!
据说君主处死了一个失势下野的大臣,不用说那么多话,但嬴政不得不向吕不韦发表声明。然而,这句话泄露了“天机”,所谓“无功”、“无亲”纯属正话反说,恰恰是“有功”、“有亲戚”。面对这样一封绝情信,吕不韦无言以对。他后悔自己的错误,感叹自己的命运不好,但为时已晚。不久,他喝了毒酒自杀。
关于吕不韦的死,还有一种说法是他在迁蜀路服毒自杀。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不韦迁蜀,世传吕光。”学术界很多人认为吕不韦知道搬蜀自杀了,从来没有去过蜀。
从吕不韦弃商从政,取得突出成绩,到屡犯错,结局悲惨,可见他始终以商人投机的心态和“盈利”的价值观处理事务。他的策略和活动能量都是超一流的,任丞相的职位也是名副其实的,但他在处理个人问题上并没有那么聪明,他太自私了,有利于钻,看到便宜就占,最后使嬴政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政治关系取代了情感关系,吕不韦晚节不保,身败名裂,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乱世英雄吕不韦怎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