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至1425年5月29日),明成祖长子,母亲为仁孝文皇后,徐达孙子,明朝第四位皇帝。洪武年间,朱高炽被授予燕世子称号。在靖难之战中,他负责守卫北平,成功抵抗李景龙率领的中央军围攻;永乐两年来一直是皇太子,在明成祖多次北伐中担任监国职务,实际上负责国家政治事务;永乐22年,继承王位,年号为“洪熙”。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改革和调整,使国家富裕起来。在政治用人和行政处理上,他和子朱瞻基都被后人称为善,历史上被称为“仁宣之治”。
朱高炽年轻沉静,善于言辞,善于射击,喜欢和儒家大臣说话。洪武28年闰九月(1395年11月4日)被授予燕世子称号。后卫北平深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喜爱,因为他心地善良,但他很胖,导致身体虚弱。
靖难之战中,燕王朱棣起兵,朱高炽则镇守北平,期间以1万兵力,阻止了李景隆率领的50万中央军围攻。然而,由于朱高炽肥胖,脚不好,他从未与父亲朱棣作战,也没有受到朱棣的喜爱。相反,朱高煦和朱高火经常与朱棣作战,他们都受到朱棣的喜爱,而朱高煦则因为屡有成就而诽谤朱高炽夺取自己的位置。当时明惠帝施了离间计,下了世子书,朱高炽不予启封,直接呈上朱棣,方破此计,后来朱棣改北平为北京,仍命朱高炽居守。
朱迪成功夺位为皇后,是为了明成祖。他曾想过把自己喜欢的次子朱高旭改为王子。然而,由于长子朱高炽的世子地位是由明太祖确立的,朱高炽没有过错,得到了许多文官的支持。最后,朱高炽于2004年4月被召入南京应天府,并于2004年5月12日被任命为皇太子。明成祖多次北伐,均命他监督国家,负责国家事务。当时全国受战争影响,水旱饥荒严重。他派官员救灾养老,仁政受到表扬。然而,失去王子地位的朱高旭不愿意加强与弟弟朱高赭等党羽离开明成祖与朱高炽的关系。明成祖问王子是否知道有人离开了房间,朱高炽回答说他不知道,“只知道他的儿子的职责”。
永乐十年,朱棣北伐归还,朱高炽遣使误期,书法失词,王子一系官员,如黄淮等人均下诏。永乐十五年来,朱高旭因罪迁徙至乐安;次年,朱高旭党羽黄燕等诬陷朱高炽擅自释放罪人,其官僚多因连坐而亡。礼部侍郎胡可奉命调查后,密奏朱棣称太子诚敬孝等七件事,明成祖后释放众人。后来,朱高旭的党羽黄岩策划谋立,后事被发现伏击。朱高炽王子请求免除朱高旭的罪行。到目前为止,朱高炽的地位是稳定的。
永乐22年7月18日(1424年),65岁的永乐皇帝在北京返回北京的途中去世。为了避免朱高旭和朱高鞅的混乱,英国公张辅和阁臣杨荣秘密地没有丧失。将军的漆器融入一个大棺材,将祖先的尸体放入棺材中。每天还是像往常一样吃饭请安,只是皇帝的车帘再也没有掀开,皇帝再也没有说话,军队里的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与此同时,杨荣和太监海寿被派往北京。朱高炽得知后,立即派儿子朱瞻基出京迎葬。由于大臣们的精心安排,没有发生任何叛乱,政权顺利过渡。
朱高炽即位后,改年号洪熙开始了一系列改革。首先,他赦免了建文帝的老大臣和永乐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回到原来的地方,平反冤狱,使许多冤案变成了雪,恢复了一些大臣的官爵,从而缓解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有人提出仁宗在位不到一年,所以质疑他的贡献,但他不知道成祖在位期间大部分时间都在北征,朝中的政务一直交给朱高炽。因此,他有足够的时间实施自己的政策,为自己的立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果加上这段时间,朱高炽对明朝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明仁宗朱高炽一代仁君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洪熙元年(1425)5月29日,朱高炽猝死于宫内钦安殿,享年48岁,葬于献陵。他死后被称为孝昭皇帝,庙名仁宗。从登基到去世,朱高炽在位不到十个月。去世前三天,他还在日理处理朝政,身体不适只有两天。
朱高炽突然死亡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猜测:雷击、中毒,甚至过度放纵。后一种猜测的基础可能是,在他死前几天,皇帝严厉惩罚了翰林李世勉,他发表了批评,其中之一是他在服从永乐皇帝的葬礼时与他的妃子发生了性关系。但一位大太监报告说,考虑到皇帝的肥胖和足部疾病,他死于心脏病发作更可信。
朱高炽介绍明仁宗 明仁宗朱高炽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