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曹植广为流传的“七步诗”的故事,尤其是“同根生,为什么太急”的诗,大家都很熟悉。文学成就斐然、历史上被称为“建安之杰”的曹植,如何从一个“闲居不志,愿意赴国忧”的英雄斗士变成了一个“饿人易食,冷人易衣”的狗奴?这也要从他和同母之兄曹丕争夺继承人开始。‘
曹植从小就有着非凡的文学思想和超人的才华。然而,大多数文人的傲慢和自负的特点在他们身上更为突出。乐府诗《白马篇》——《白马饰金羁》,甚至西北驰。谁的家人?“幽并游侠”中的“幽并游侠”其实是在吹嘘自己,描述的游侠少年是凶猛勇敢的,既有军国之才,又有济世之志,更有为国捐躯的英雄精神。
与冷酷、凶残、沉默但心计的曹丕相比,任性、嗜酒如命的曹植不善于带兵打仗、处理公务,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是“门外汉”。这注定了曹操在继承人的关键候选人上圈定了曹丕,这也注定了曹植后来的悲惨命运。曹植和曹丕在继承人之战中的三场比赛是如何惨败的?
首先是“竹篮事件”。曹丕的军师吴素质高超,虚摇一枪,“借刀杀人”,使曹植的高参杨秀失去了曹操的信任。曹丕以官为朝命令,将吴质用竹篮偷运到叶城,但杨修发现并向曹操报告了此事。曹操很生气,曹丕很害怕,但老谋深算的吴质当晚悄悄溜出了城市。第二天,装有竹篮的大车被曹操派来的人扣留时,没有吴质。天性多疑的曹操认为杨修虚报了军情,非常不高兴。
二是“叶城门事件”,让曹操完全相信了杨秀与曹植的非凡关系,借此机会摆脱了杨秀,也让曹植在继承人的斗争中失去了另一个儿子。原来,曹操已经开始怀疑杨秀的忠诚,对杨秀说,他想让兄弟俩离开叶城一次,但秘密告诉城门令,没有他自己的命令,没有人不能离开城市,以测试他们的决策能力。
不知是计的杨修真的落入了陷阱。他告诉曹植他出去的意图和行动方式。结果,曹丕在遇到障碍时愤怒地回来了,但曹植杀死了城门,强行离开了城门。结果,杨修完全失去了曹操的信任。后来,当他看到曹操给他的空食盒时,他明白发生了什么,所以他自杀了。
再者是“送父出征”事件,曹丕的“高超”演技赢得了父亲的青睐。建安23年,曹操带兵出征,兄弟俩一起出去送行。在告别宴会上,曹操很高兴曹植为父亲歌颂的“马屁”经语。在吴质耳语的指导下,曹丕怎么能输下阵来?他一言不发地坐在桌子上,但当他父亲上路时,他泪流满面,泪流满面,几乎哽咽了。曹操感动得眼睛湿润,叹了口气。
如果三场比赛是曹植在继承人之争中失利的间接原因,那么建安24年发生的两件事直接导致了曹植的失败,这两件事都是由他自己造成的。一个是“醉酒的错误”,说曹仁叔叔被关羽包围,军事危险,曹操让曹植带兵去救援。但当军事命令被送到曹植那里时,曹植喝醉了,根本无法出去。曹操很生气,很生气,也很失望。
第二件事是“司马门之事”,意思是曹植胆大妄为,无视父亲的禁令,打开司马门出城,司马门既是宫禁入口,也是皇权的象征。曹植的反复行为导致曹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曹丕。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从此,曹植彻底失去了“建永生之业,流金石之功”的帝王梦想,开始了被曹丕煎炸的岁月,过着衣食无忧的流放生活。没有固定的地方,流离悲伤,这里就不多说了。公元232年,曹植死于抑郁和孤独,年仅41岁。
曹植简介 为什么曹植在夺嗣之争中输给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