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初北宋末抗金名臣。福建邵武人、民族英雄字伯纪。宋徽宗政及二年(1112)进士。历官太少卿了。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1126)金兵入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卫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很快就被投降派所拒绝了。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试图创新内政,仅75天就被罢免。绍兴二年(1132),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复兴,不久又罢了。陈抗金大计多次上疏,均未被采纳。抑郁症后死亡。宋代以爱国民族英雄闻名,能诗能文,写了许多爱国篇章。也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作为《六瑶令》的代表、水调歌头([1]、[三]、[六])、《水龙吟》(三)、《永遇乐》、《江城子》([2]、[七])、《念奴娇》([1]、[三])、《雨霖铃》、《喜迁莺》(三)、[1]“望江南”、[五]、[十]等等。其中,《六莫令》以江烟水云歌月、玉树疏钟古寺高楼为背景,衬托出诗人“六代兴亡如梦,岁月惊艳”的感觉,以及“即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的坚韧不拔的道德,读起来令人肃然起敬。梁溪先生文集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记》、《梁溪词》
政和两年(1112)进士第一。五年来,他一直在皇室历史和权力大厅监督皇室历史,很快就因为讨论政府过失而被罢免。宣和元年(1119),上疏要求朝廷注意内忧外患,宋徽宗赵霁认为议论不合时宜,被降级为南剑州沙县税务。
宣和七年七月,李纲被召回朝,任太常少卿。年冬,金兵两路攻宋,严宗望(调离不)率领东路军直接逼宋都开封。
在宋廷一派恐慌的情况下,李纲向宋徽宗提出了传位给王子赵桓的建议,号召军民抗金。赵桓(宋钦宗)即位后,升李纲为尚书右丞,任亲征行营使,负责开封的防御。他带领开封军民及时完成防御部署,亲自登城督战,击退金兵。看到开封难以强攻,金帅转而实施诱降之计,宋廷弥漫着屈辱投降的气氛。宋钦宗罢官李纲因坚决反对向金割地求和。由于开封军民愤怒示威,迫使宋钦宗恢复成命,李纲才再次被使用。宋廷答应割让河北三镇后,于靖康元年(1126)二月撤兵,因无法突破开封。李纲组织下的开封守卫战胜利。
金兵撤离后,李刚遭到宋廷投降派的拒绝和诬陷。靖康元年5月,宋廷强迫李刚担任河东、河北宣抚使,驱赶他出朝。李刚上任后,宋廷限制了一切,使宣抚使徒具空名,无权控制军队。李刚被迫于9月辞职,并被指控“专主战议、丧师费钱”。他首先责令建昌军(今江西南城)安置,然后将其降级到贵州(今四川奉节白帝城)。
李刚被贬后不久,金兵再次南下围攻开封。宋钦宗在被俘前夕想到用李纲,任命他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但没用。当李纲在长沙得知自己的生命时,北宋已经灭亡。
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康王赵构又建了朝廷。利用李纲的声望,起用他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当时,李刚在去开封的路上,接到任命后赶到南京,尽力为高宗规划重组朝纲,组织抗金,与高宗周围的王伯彦、黄潜善等投降派展开尖锐斗争。他反对投降,主张“一切罢和议”,严惩张邦昌等宋代为金兵服务的官员,鼓励上节。为了加强抗金斗争的力量,他建议坚决抗日战争的老大臣宗泽留在东京,前往开封修复防御设施;主要设立河北省抚养司和河东省经济制度司,支持两河军民的抗金斗争,并建议张和傅亮分别担任河北省抚养使和河东省经济制度副使。针对北宋以来军政腐败、奖惩不明等情况,他还颁布了21条新军制,开始整顿军政,并建议在沿江、淮河、沿河建设帅府,实行深度防御。
宋高宗仍然可以接受李纲对军政设施的整顿,有助于宋朝廷支持局面。但他主张坚决抗金,反对投降,却被宋高宗、汪伯彦、黄潜所不容。因此,他们试图驱逐李纲。@ 调李纲任尚书左仆射和门下侍郎(左相),另委黄潜善接任右仆射和中书侍郎,以牵制李纲。随后,张所、傅亮被撤销,河北招抚司、河东经制司被撤销,故意破坏李纲的抗金部署,迫使李纲辞职。李刚任宰相仅75天,就被驱逐出朝,不久贬鄂州(今湖北武汉市武昌),随后流放到海南岛万安军(今广东儋县东南)。自由直到建炎三年(1129)才获得。
建炎四年后,李刚回到邵武。此后,在绍兴两年(1132)2月至绍兴三年,他担任荆湖广南路宣抚使,了解潭州(后湖南安抚使),并于5年10月至7年11月担任江南西路安抚大使,了解洪州。虽然他被排除在外,但他一直关心国家事务,多次表达政治观点,继续反对屈辱投降,支持岳飞抗击黄金斗争。绍兴十年正月中风。
李纲一生有很多故事,他的遗文由他的诸子编成180卷《梁溪全集》,并在世界上发表。其中,靖康传信录、《建炎进退志》、《建炎时政记》是李纲在北宋末、南宋初在朝廷时的亲身经历和亲身经历的记录,是研究这段历史的宝贵资料。
北宋名臣坚持抗金的中坚力量:李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