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刺字”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母教的典范,也在歌颂岳飞的英雄事迹。但也有人说,岳飞背上刺的四个字是“忠于国家”,而不是“忠于国家”。哪个词是正确的?
岳飞,字鹏举,河南洛阳人,是中国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和民族英雄,是著名的金牌将军。从小就受到父母和老师的教育,忠诚诚实,正直,练习精湛的武术,岳飞一直担心世界,兴国安邦。
赞美岳飞的英雄事迹在民间一直广为流传,其中最著名的是“婆婆刺字”。然而,历史上没有关于婆婆刺字的详细记载,应该说是没有根据的。宋朝的笔记和野史都没有记载,包括岳飞的孙子岳克的《金陀精华》。
婆婆的刺字最早出现在元人编的《宋史本传》中,书中说:“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衣,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个字,深入肤理。”可以清楚地知道,岳飞的背上确实有四个字,但书中并没有注明这四个字是婆婆的手。毫无疑问,岳飞背上的刺字,但据历史记载,岳飞背上的四个字不是“忠于国家”,而是“忠于国家”。
据《宋史·岳飞传》记载,当岳飞遭受不公正的委屈时,大理寺官员何铸审理了他的案件。面对他们的欲望和犯罪,岳飞非常生气,撕开裙子,露出刺在他背上的四个字“忠于国家”,何铸看到这个词已经深深嵌入皮肤,非常引人注目。因此,我们可以更确定岳飞背上的词是“忠诚”而不是“忠诚”。
后人之所以把“尽忠报国”传为“精忠报国”,也有其历史根源。“忠诚”这个词来自宋高宗的赵构。宋高宗曾为岳飞抗击黄金做出贡献。他特意给了岳飞一面写着“忠诚岳飞”的旗帜,作为他的旗帜,以表达他的鼓励和赞扬。岳飞被称为“精忠”元帅,“精忠”二字成了岳飞的代名词,再加上他坚持母训,尽忠报国,@ 人们将“精忠岳飞”和“尽忠报国”合称为“精忠报国”。
北宋明清时期,人们把“尽忠报国”变成了“精忠报国”,其实更多的是在宣扬一种帝权,“精忠”这个词是宋高宗皇帝赐予的。想要激励当时的人民在国家危机中发扬这样一种忠诚报国的精神。元代蒙古人占主导地位,汉人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在明朝,虽然朱元璋建立了汉族统治的政权,但事实上,明朝的外患仍然非常严重,北方的蒙古势力也非常强大。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人都需要用这种“忠于国家”的精神来巩固和捍卫汉族的政权。“忠报国”慢慢流传成“忠报国”,这样的解释是非常合理的。
再者,为什么说这些字不是岳飞之母刺的?岳飞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之家,他的母亲姚氏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在宋代,普通的家庭主妇没有受过教育的机会,他的母亲肯定不会刺字。一些学者认为纹身刺字是一项非常专业的特技,具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技能,绝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婆婆是家庭主妇,不可能有这种技能。可以肯定的说,这个“尽忠报国”这个词绝不是岳飞母亲姚刺的,而是别人刺的。
那么岳飞背上的字是谁刺的呢?根据明嘉靖31年(1552年)熊大本的《武穆忠诚传》,岳飞看到汤阴的村民父亲被生活所迫,聚集在山林中。为了鼓励自己和鼓励别人,他请工匠们在背上深深地刺伤“忠于国家”四个字。
明末,由李梅草创和冯梦龙改编的《精忠旗传奇》也称:“史言飞背上有四个字:“精忠报国”,这是张宪刺伤的。文中说,岳飞成为将军后,命令部下将领张宪刺“精忠报国”四字。说,那些认为这个词是岳飞母亲手中的人,只是根据岳飞背上刺字的叙述记录在历代岳飞传记中!至于岳飞背上的字是谁的手,在史学界可谓众说纷纭,应该说至今仍是个难解之谜。
岳飞为什么在背上刺字? 岳飞背上刺的字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