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莫言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强调他仍然是农村作家


北京1月22日,中新社 (记者 马海燕)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于22日晚出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并被聘为文学学院教授。莫言说,他希望中国作家能在不久的将来再次登上瑞典的领奖台。

300人的图书馆报告厅挤满了500多人,许多人来看看诺贝尔奖得主的风格。莫言说:“我知道你一定想听听我获得诺贝尔奖的感觉。事实上,无论是在我的家乡山东高密,还是在北京,斯德哥尔摩,我的心都很平静。”

莫言再次谦虚地说,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都有许多作家写得更好,他们更有资格获奖。他还希望中国作家在不久的将来能再次登上瑞典的领奖台。

莫言不评论获奖前后网上对他或褒或贬的评价。他强调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从农村出来以来就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农村作家”。

莫言认为,好的文学不应该清晰透明,而应该丰富、复杂甚至模棱两可。好的作品应该让读者随着时间的变化有不同的感受,既有很大的弹性,又有很大的模糊性。他愿意继续努力写这样的作品。

获得诺贝尔奖后,各种荣誉层出不穷,莫言对此保持了清醒的认识。莫言认为,他在写作时没有想到外国读者,而是想把它写给自己和中国读者。他强调,文学不应该为翻译写作。

同时,莫言从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琦那里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他在师范大学学习期间的所有档案材料,包括成绩单。莫言指着当年档案上的照片说:“看我挺年轻的,现在我的青发变白了。”

他还接受了一些媒体授予他的年度“农业、农村和农民”角色奖,并开玩笑说他“名副其实”。“虽然我在北京,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但我的亲戚仍然在农村,仍然从事农业劳动,我仍然没有切断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联系。”

同时,莫言从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琦那里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他在师范大学学习期间的所有档案材料,包括成绩单。莫言指着当年档案上的照片说:“看我挺年轻的,现在我的青发变白了。”

莫言于198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创作研究生班学习。1991年至1994年,他在著名教授童庆兵的指导下写了一篇论文《超越家乡》,并获得硕士学位。莫言笑着说:“写论文比写小说困难得多。我每天写1000字,两个月只写1000字。”

莫言的自谦赢得了现场的掌声和笑声,“知道我的硕士是徒有虚名,我奋斗了十多年才通过考试。”。

莫言说,拿到教授聘书最羞愧的是没有认真学习,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培养。他最苦恼的是“当老师要说很多话,他是一个很不会说话的人。”

“不知道中国人什么时候说话这么难,按照讲稿还是容易出错的,更别说我随便说话了?”莫言说,现在最怕的是被“断章取义”。


莫言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强调他仍然是农村作家莫言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强调他仍然是农村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