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道武帝(371-409年),又称涉贵、什翼圭、翼圭、开国、北魏开国皇帝、鲜卑人。他是代王拓跋什翼前的孙子,献明帝拓跋傲的儿子,太武帝拓跋韬的爷爷。376年,拓跋贵被母亲贺兰氏带走逃跑。385年,15岁的拓跋贵趁乱重兴代国,在盛乐即位为王。第二年,即386年,改国称为“魏”,为北魏,改元“登国”,398年,他将国都从盛乐迁至大同,并自称皇帝。他即位初年,积极拓展疆土,努力把鲜卑政权推向封建社会,世界小康社会。晚年好酒色,刚昧,不团结兄弟,导致409年宫廷政变中被刺身亡,一年只有39岁,在位24年。
人物生平
魏道武帝拓跋贵(360年8月4日至409年11月6日),又名什翼圭、翼圭、凯,后魏开国皇帝(386-409年),鲜卑人。魏昭成帝拓跋什翼键的孙子,魏献明帝拓跋傲和贺兰的儿子。
大事年表
登国第一年(386年),鲜卑什翼的孙拓跋贵东山再起。在牛川(今呼和浩特市西南)大会的各个部门,即代王位,建元登国,国号代。2月,迁都盛乐(今河林格尔县北土城子古城)改名为魏王,国号大魏。是北魏建国之初。
在登国初年,拓跋贵在其统治地区腹地(今内蒙古西部地区)实施了“离散诸部”、“分土定居”政策。
登国两年(387年),北魏击败独孤部刘库仁之子刘显和刘卫辰。在登国三年(公元388年),拓跋贵攻击库莫习(驻扎在赤峰北部),获得10多万杂畜。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年(390年),拓跋谷奉命使用后燕,并被后燕拘留以求名马。从那时起,两国关系就僵化了。北魏开始与西燕合作对付后燕。同年,北魏征服了占据阴山北麓的贺兰部。
登国七年(391年),又征服了占领河套以西的匈奴铁弗部。随后又兼并库莫奚、高车等部落,实力大大增强。
登国九年(394年)六月,慕容垂出兵灭西燕,攻占长子,杀死慕容永及其公卿将领30余人,西燕死亡。北魏和后燕只留在华北。
登国十年(395年)七月,后燕帝慕容垂伐魏。魏军在参合陂打败燕军,历史上被称为参合陂之战。
慕容垂在登国11年(396年)3月带领军队再次攻打魏。4月,慕容垂死于上谷。后燕退役。同年7月,拓跋圭在盛乐成为皇帝,改元皇帝。
北魏至皇始二年(397年)已占据山西、河北大部分,并将后燕分为南北两部。
天兴元年(398年),魏王拓跋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改元天兴。
天赐四年(407年)至天赐六年(409年)之间,拓跋圭的两个堂兄弟和将军常山王拓跋酒后被送死,卫王拓跋仪因谋叛罪被送死。他还杀死了司空于岳、北方大人何迪干兄弟和高邑公莫题父子。
天赐六年(409年)次子拓跋绍的母亲何夫人有过错,拓跋贵在宫中幽禁她,准备处死。黄昏时分仍未决。何秘密向拓跋绍求助。那天晚上,拓跋绍带人翻墙入宫,杀了拓跋圭。
历史功绩
拓跋贵在位期间,遏制了软等族的入侵,稳定了北魏的边境;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称帝国建国,模仿中原封建制度建宫,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礼仪等。拓跋贵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把文化水平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条件之一。改革以拓跋鲜卑为基础的部落制度,“离散各部落,分土定居”,使各民族成为北魏编民,加强中央集权,使拓跋鲜卑在新环境、新条件下迅速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经济方面,在继续关注畜牧业发展的同时,“务农息民”、“劝说农桑”、在黄河以北、五原、云中、代郡等地(今内蒙古中西部、山西省部分地区)大兴农业开设屯田,亲自参与农业劳动,稳定了北魏的经济基础,加快了拓跋鲜卑封建化进程,为北魏未来的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魏道武帝拓跋贵简介 北魏开国皇帝遇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