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为什么每个朝代对曹操的态度都在改变?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才华横溢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然而,他也是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

东汉末年,曹操一生南征北讨,先后扫平中原,统一北方;他还率先采取耕地政策,有效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稳定中原,为今后晋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然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在罗贯中先生的精彩笔下,曹操是一个“叛徒”的形象。他将曹操置于众多的矛盾和冲突中,并从各个方面进行了仔细的描述。

为什么每个朝代对曹操的态度都在改变?

在小说中,曹操不仅攻城略地,暴虐害民,甚至为父亲报仇而血洗徐州,还有“民为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和严纪爱民的行为;

既有“以天子为诸侯”、强迫皇宫杀人,超越不臣的行为;还有自我表白,周文王自喻,为汉朝攻打群雄而忠臣;既有杀朋友吕伯奢的疑惑,又有著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官渡战后“烧书不问”的宽宏大量;既有“梦中杀人”,又有“借首”的狡猾残忍。又具有收张辽、放关羽、哭典韦惜才重义的特点。

作为封建时代的政治家,曹操在历史上确实有许多邪恶的道德和邪恶的行为。最突出的是他奸诈、残忍的性格特征和“威胁天子使诸侯”的“不臣”行为。因此,自晋朝以来,曹操的形象已经分裂。

为什么每个朝代对曹操的态度都在改变?

对曹操来说,不同的阶级有很大的不同。自晋朝以来,随着汉族统治地位的变化,统治阶级对曹操的态度一再不确定:

西晋司马氏代魏,魏在汉代“受禅”,成为正统,“帝魏寇蜀”;东晋“偏安江南”,形势与蜀汉相似,因此“尊刘贬曹”;唐朝以魏为正统,唐太宗李世民称赞曹操为“哲学家”;北宋时期,曹魏也被视为正统。宋真宗曾下令重建亳州曹操庙,并要求著名学者穆修(979-1032年)撰写亳州魏武帝帐庙记,称曹操为“暂停”,定中土,垂光显盛大之业于来世”。

在众多后代对曹操的评论中,唐太宗的态度是最典型的。作为一代明君,唐太宗是曹操的英雄,珍惜英雄。他在自己的《祭魏太祖文》中写道:
“皇帝以雄武之姿,当艰难的运气,栋梁之任,与过去相同,矫正之功与往代不同。“我非常欣赏曹操非凡的政治才能和杰出的军事才能。然而,唐太宗也敏锐地指出,曹操“看着沉迷而不拯救,看着颠覆而不坚持,乘君国之情,有没有君主之迹”。因此,他从维护大唐江山长治久安的统治利益出发,训诫臣下,尤其是元老重臣,不要向曹操学习。

北宋著名大臣司马光对曹操也有类似的看法。在编写《资治通鉴》时,他仍然以曹魏为正统。为了为曹魏的政权辩护,他甚至说:“这是一个小偷,而不是汉朝。但他也看到曹操“蓄无君之心久了”,所以在《资治通鉴》中,他建议宋朝皇帝要“教育”臣下,不要向曹操学习。

虽然晋、唐、宋等统治阶级对曹操的态度一直是“英雄”,但下层社会对曹操的态度是否定多于肯定。《辩亡论》中,西晋文学家陆机说:“曹氏虽功济诸夏,虐也深!其民怨矣!这更客观地提示了人们讨厌曹操的根本原因。在古代民间,曹操的批评不在于他姓曹,也不在于他“威胁天子命令诸侯”,而在于他的奸诈无道、虐待人民、背信弃义、损人利己的恶行。

因此,在宋元时期,三国故事广泛传播后,原本多面的历史人物曹操逐渐成为丑恶的化身,甚至成为完全否定和鞭挞的形象。在民间,南宋时期,曹操基本上成了负面形象,在后来的诗歌、书籍和杂剧中,曹操奸臣的形象更加清晰和完整。

《全相三国志平话》是宋元以来民间“尊刘抑曹”风格在文艺创作中的集中体现,典型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曹操的态度,其作为奸臣的角色形象基本定型。元末明初,罗贯中先生创作《三国演义》时,对曹操的态度褒贬不一,但贬低多于褒贬不一。作为一个倡导“尊刘贬曹”的人,他专注于突出曹操“奸雄”的形象。

这样,随着《三国演义》在全国逐渐流行起来,曹操就成了“奸雄”的代表人物。


为什么每个朝代对曹操的态度都在改变?为什么每个朝代对曹操的态度都在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