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一直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批,常年与韩国争倒数第一。
而且它的地理位置比较尴尬,被齐赵两大强国堵在蓟辽,经常被欺负。五国虽然强硬,但只是昙花一现,一直是弟弟。
当时范绥来后,秦国采取了远近攻的策略,燕国自然与秦国走到了一起。
早在长平战争之前,也就是公元前265年,燕国就与秦国合作,利用赵国新君的初力,想乘火抢劫。然而,当时齐国和赵国走得很近,赵国也花了57个城市的代价更换了当年翻盘燕国的著名将军田单。
在田单的带领下,赵齐联军西据秦国,北破燕国,一举解除了赵国的危局,还顺势拿下了燕国三座城市作为见面仪式。
@ 赵国和燕国,素有仇恨。
公元251年,燕国趁赵国经历了长平与邯郸的两场大战,国势衰弱,兵力分为两种方式,对赵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攻击。结果,赵军率领军队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被击败。廉颇在邯郸北部击败了燕相栗腹,在代郡击败了燕将卿秦。
赵军以寡击众,却大破敌军,杀栗腹,俘卿秦。
后来廉颇也一度被打到燕国都城,最后燕国割让了五座城市,赵国才罢兵。
为什么输得这么惨?
第一,燕赵两军实力不在同一水平!
虽然赵国经历了长平之祸,但他的活力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但是有句老话叫哀兵必胜!
当时,赵军,也就是一群哀兵,他们曾在邯郸抵抗过凶猛的秦国人。
由此可见,赵国自长平战争以来,虽然昔日的荣耀不存在,活力大伤,但谁敢欺负,谁就敢和谁玩命。
它的动员能力是杠杆,战斗力自然不在话下。
而且他们的领兵大将是廉颇啊,战国四大名将是浪得虚名吗?
另一方面,燕国虽然尚武,但由于长期的内部斗争,燕国派系众多,军队掌握在贵族手中。战斗中难免会出现混乱。而且燕国贫困,军队建设跟不上,无论是后勤还是装备,都无法与赵国相比。
还有领兵的国相栗腹,真的不行!马上告诉他!
第二,燕国情报错误,攻赵时机错误。
燕国之攻赵源于国相栗腹出使赵国。在来回的路上,邯郸栗腹发现赵国国力大衰。得出结论:“赵王壮都死长平,孤不壮,可伐。”
意思是赵国的青壮都死在长平,孩子还没长大,可以欺负。
这就是燕国伐赵的原因!
我不知道如何得出栗腹的结论。长平之战消耗了赵国的大部分青春。是的,但在公元前251年,战争也过去了一段时间。此时,赵国已经恢复了一些。
也许这真的是栗腹亲眼所见,但他的观察还不够仔细。
如果燕国能早几年攻赵,也许还能捞点油水!
当然,只有一定的可能性!
赵国还有一个杀手锏。
@ 赵国有三条命
太行山脉和三个政治中心
赵国有三个政治中心,一个是赵发家的晋阳,一个是都城邯郸,最后一个是北方的代郡。只要这三个地方中有一个还存在,赵国就不会死。
秦国灭赵时,早早拔出邯郸,但王子嘉带领赵军残部北上代郡成为代王,直到几年后才被秦将王贲、李信消灭。
栗腹只是去了邯郸,他只看到了邯郸的破败景象。毕竟邯郸之战后,败落是合理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栗腹的情报是他亲眼看到的结论。
但他忽略了乐赵国和晋阳、代郡这两个中心,对赵国的实力做出了错误的评价,最终导致了乐惨败。
一开始说“瘦骆驼比马大”。即使邯郸萧条,晋阳和代地的结合实力也不是燕国这个末流国家能轻易打压的。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什么还能毫无反击地打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