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看贞观年间几起莫名其妙的案件。
案例一:贞观五年(631),有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叫李好德,胡说八道,涉及政治敏感话题,有诏书下令彻查。当时司法部门是大理寺,大理寺主管官员张云古得出的结论是:李好德病了,证据明确,@ 根据法律规定,李不应追究刑事责任。这时,一位官员出来说:张云古的家乡在相州,李好德的哥哥正好是相州的一把手。@ 张云古的结论有问题,就是他们串通一气。当皇帝最讨厌的部长下结党营私时,李世民听到这样的报告时非常生气,立即下令将张蕴古斩首。尽管李世民事后像往常一样表示遗憾,但影响比前一案更糟。
这直接影响到法官在一段时间内对案件的态度。据记载,自张蕴古案件出台以来,法律官员尽量不减少囚犯的量刑和处罚,如果对罪犯的量刑适当,没有应有的处罚,就没有官员的责任,而那些为罪犯辩护的人将卷入其中。李世民问大理寺主要负责人刘德威:为什么最近法律执行得更严格?刘德威说:责任在于皇帝。
君主喜欢宽松的刑法,那么刑法就宽松了,君主喜欢严厉的刑法,那么刑法就严重了。根据法律规定,如果犯罪人有罪,法官不给予应有的处罚,法官也将被处以减刑三等的处罚;如果法官对犯罪人的罪名给予减免处罚,并犯错误,法官也将被处以减刑五等的处罚。事实上,如果法官现在不给犯人定罪,那就没什么了。如果你减刑,你可能会犯重罪。现在有关官员要求自我保护,遇到案件很难减轻对犯人的处罚,而是努力给予更严重的审判。这就是执法官害怕自己的牵连。
这一记录表明,贞观的死刑案件很少,这确实是统治者故意做的,也是精心设计和故意管理的和平场景。2、这表明执法从轻到重的标准没有一定的规定。这不是基于法律,而是基于官员意志的官方氛围。当然,唐太宗李世民在这里起着主导作用。
案例二:贞观二十年(646)有人指控刑部尚书张良谋反。证据是,张良养了500个干儿子,和几个江湖术士交往,说他的名字和神秘预言是一致的,所以他考虑了军事叛乱。李世民自然非常重视涉案高级官员,并派马周进行调查。因此,张良谋反证据不足。但是李世民不这么认为,他想:张亮好端端养这么多嘎巴脆的干儿子干什么?不想谋反是什么!在朝廷发动百官讨论,大家都认为张亮谋反属实,应该处斩。只有李道裕坚持认为张良谋反的证据不足。李世民让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在监狱里告别张亮,然后处死张亮。一年后,刑事部第二任领导的职位空缺,命令首相提出参考候选人。李世民对拟议的几个人并不满意。后来,他想起了李道裕。原因是他说张亮的案子没有明确的反叛证据,非常准确得体。那时候我没听他的话,事后觉得很后悔。这时,他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但为时已晚。
李世民不是超越时代和时空的超人。虽然他不能避免旧皇帝任意操纵权力和司法的问题,但他不可能“不废除一个人”。但毕竟,他不同于普通的皇帝。他非凡的是,他会反思自己的言行,承认自己的错误,纠正过去的错误;个人情感言行,尽量克制。他并没有简单地掩盖或抹去自己的错误,而是公开表示遗憾,在皇帝中,这样的思想也是罕见的。
这些记录也是李世民自我评价的一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同时,这也是贞观之治名存青史的原因之一。
一段来自贞观九年(635)的时期,他说:“自古以来,40岁以上的中年男性就能在乱世中实现帝业,只有东汉光武帝刘秀33岁。我十八岁起兵,二十岁已经平定天下,二十九岁成为皇帝。就武术而言,我已经超越了古人。年轻的时候带兵打仗,没时间读书。登基后,可以说我手不释卷,了解了教育的基础和政治的基础。行之几年,天下大治,变风易俗,子孝臣忠,说我在文治方面也超越了古人。周朝秦朝以来,周边民族不时入侵。如今,周边民族都屈服了,也就是说,从怀柔远人的角度来看,我再次超越了古人。我的个人品德哪里配得上这三个成就?既然我们已经取得了这样的成就,我们怎么能从头到尾不小心呢?”
这三个方面的自我肯定,其实也定下了唐代以来对贞观和李世民高度评价的基调。
另一段是贞观二十一年(647),李世民说:“古来帝王虽然平定中国,但却无法征服周边民族。我的才华不如古人,但我的成就却超越了前人。我不明白真相。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随便说说。“虽然启发大家称赞皇帝,但在场的人还是没有要领,李世民不得不自己总结:“我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主要有五个原因。首先,自古以来,皇帝就嫉妒那些比自己强的人,我看到了臣下的优势,就像他们也有这些优势一样。第二,很难兼具人的性格和能力。我可以放弃它的缺点,取长补短。@ 作为君主,经常看到贤者想拉拢心腹,看到性格差的人想彻底抛弃,而我看到品德好的人就尊重他们,看到差的人就爱他们的不幸,这让贤者和不贤者各得其所。第四,古来君主大多讨厌正直的人,要么公开杀人,要么暗中陷害。没有一个朝代没有这样的事情。
自从我登基以来,朝廷一个个站着的人都是正直的人,从来没有罢免过责骂过一个正直的人。第五,自古以来,我就重视中原人民,贬低周边民族人民,我对各民族的爱是一样的。我对各民族的依恋就像孩子们对父母的深厚感情一样。这五篇文章就是我今天成就的原因。说完之后,李世民还看着楚遂良说:“你当过本朝的史官,你看我总结这五篇文章,还算谈本质吧?楚遂良说:“你的丰功伟业数数不胜数,你只举出这五条,是皇帝你太谦虚了!”
在这一段中,我们主要讨论了就业宽容和国家政策两个主要问题。他超越前任的成就与他在这两个方面的宽容直接相关。李世民的成功经验值得总结、参考和继承。这些评价一般都不错,但本文要说的是,他的自我评价被怀疑很高。
揭露唐太宗李世民冲动杀人的秘密 事后再反省